「岩繪‧岩雕——石頭畫布上的史前史」岩畫特展
文‧圖/夏麗芳
臺灣萬山孤巴察娥岩雕縮尺模型展示。 |
2009年暑假期間,高業榮教授(萬山岩雕的發現者)與許勝發老師連袂來館參訪,拜會了當時在職的童春發館長,提及2008年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辦理的「岩雕˙岩畫史前藝術特展」,展出之後,巡迴了臺灣西海岸各地,讓民眾穿越時空,一同探索「萬山岩雕遺址群」神秘傳說的這個特展,希望以考古學與人類學為本的史前館能共襄盛舉,成為巡迴展出的一站,讓它繼續在東部發熱發光。經童前館長詢問展示教育組的年度特展與空間規劃,確認無虞後,慨然允諾安排展出。然而,事後發現展出之內容與物件,因十三行博物館內物換人移而無法再行組合展出,只得另謀對策,以求達成任務。
岩畫世界的世界岩畫展示說明板。 |
與高業榮教授、許勝發老師連繫後,重新取得萬山岩雕一些相關資料,經仔細研讀後,發現要呈現這個特展,勢必要以「小題大作」的方式來展現,才能滿足展場空間量的需求。但是,因為筆者曾經參觀過挪威阿爾塔(Rock
Drawings of Alta)的世界岩畫文化遺產,留有深刻印象,思考著如果要展出萬山岩雕,希望借此特展能將臺灣的萬山岩雕與世界岩畫做些連結,讓萬山岩雕的面相能更為寬廣,讓民眾也能擴大眼光,多些瞭解世界各地所發生的岩畫文化現象,因此展開了熱烈的世界岩畫資料蒐集。經過了大半年的收集與整理,卻發現跌入了自己設置的可怕災難中。世界岩畫的豐富性與特殊性讓人又愛又怕,雖有龐大的資料量,卻是無法使用與展出,許多不易解決的困難與障礙,在「大題小作」之下恐怕是無法完整呈現全貌。並且接觸了幾位館內與友館的研究人員,每每於討論岩畫主題的展示案時,幾乎都是不被看好能夠有所作為,讓人十分地洩氣,真的是拿石頭砸腳,搞得自己狼狽不堪。但是,因為計畫申請了補助款,變得勢在必行,只好求助同仁葉美珍、吳意琳與劉世龍等研究人員,討論大方針,終於拍板定了案。
原始藝術展品。 |
岩畫藝術,是指史前人類在岩穴,石崖壁面及獨立岩石上加工的統稱。產出的圖像、符號、意符和文字的岩畫,與英語中的「Rock」Art
相當。岩畫藝術能夠傳情達意,牽動人們感情,並且作為交流、教導、記錄事件、祭儀、或表現威權的意符工具,生動再現原始氏族自我的生活面相。萬山岩雕的現蹤,為臺灣的史前文化和史前藝術研究開啟了一面窗,其岩雕圖像的創造,經過了當時住民不同程度的主觀情趣轉換描述,以對應當時住民的各種感受和價值觀,是臺灣史前文化人的精神世界表現。因此,本特展規劃以臺灣萬山岩雕介紹為主軸,細說魯凱族部落吃蛇媳婦傳說、萬山岩雕的現蹤與影響、萬山岩雕區位環境與周邊族群的移動與變化、萬山岩雕定年的探討、萬山岩雕雕刻技術與圖紋風格等主題。
再觀,世界岩畫點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沙漠和半沙漠區,這些地區的生存資源貧乏和人口平均密度較低的特點,反映了一個規律,凡是有岩石、曾經有人居住過的地方都有發現岩畫。全球二千多個岩畫點,估計約包括兩千萬個以上的圖像和符號,以類似的藝術風格、題材內容和大體相似的年代,分散又遍及在全球五大洲120個國家的150個地區,構成了人類精神歷程不平常的記錄與世界性的文化現象。因此展示規劃以概說岩畫世界的世界岩畫為輔,介紹人類文明發展與岩畫藝術的誕生、世界岩畫的發現、世界岩畫遺址的年代與分布、世界岩畫的題材類型與內容、岩畫的功能與維護保存,其中並標示出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文化遺產名錄的31處岩畫點,與重要的遺址區。最後,選取了本館典藏之精彩的原始藝術標本展出,與岩畫和岩雕合體,一起來綜述遠古時代所形成的原始藝術世界。
拉彩球開幕儀式。 |
12月23日,在嘉蘭國小表演響徹大廳的「咚咚咚咚……」非洲鼓聲,高教授與萬山部落族人並肩拉開彩球、開啟展廳大門,一連串儀式宣告了岩畫特展的展出,希望觀眾在參觀時能多花些時間細細品味其中豐富的滋味,認識這些重建人類起源社會模式和歷史演進的重要資料。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技士)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