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又坐在卑南談天說地──「從島出發,漫談世界文化遺產與在地呈現」工作坊心得分享與紀實
文/高育屏‧圖/林佳靜、尤靜儀
圖1、世界遺產標誌,外圓內方相連的圖案,方形代表人為所造之物,圓形代表自然,兩者線條相連成形,象徵著自然與文化的結合。
|
圖2、本次工作坊由曾副館長聖元擔任開幕主席,與會者合影留念。 |
99年年底本組第一次舉辦「坐在卑南談天說地工作坊」獲得各方好評,報名人數破表,當時將原咖啡廳改裝成會議空間,頓時使得參與的學員好似蒞臨大牌歌星演唱會出現的「爆滿」場景。由於深知課程議題須有別於去年,才能吸引「舊朋新友」犧牲寶貴假期願意前來上課充電,因此100年的工作坊主題訂為「從島出發,漫談世界文化遺產與在地呈現」,試圖瞭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訂立之《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由來與案例,以及公約擬定的歷史進程與意義。本次工作坊希冀透過相關議題探討,以深入簡出的方式讓參與學員了解這些背景與其中的涵義。本文將以此次講座內容與心得作一整理與分享。
|
圖3,4、學員上課的情況。 |
據臺灣提報世界遺產潛力點共有18處,這幾個潛力點涵蓋人文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從生存的這塊島嶼出發。首先瞭解世界遺產概念的形成,它對於臺灣社會的價值與省思何在。在這股思潮持續演進中,「共享的歷史記憶」是十分關鍵的重點,而傑出普世價值可用在解釋「共享」概念的聯結,可視為是理性辯證過程,各個國家對於世界遺產的彰顯與每個地域所呈現的結果均為不同,每一處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古蹟、建築群、遺址等等,背後涵蓋的文化、歷史背景就是一段精彩可呈現給世人的故事。
圖5、左為王舒津助理教授;右為曾副館長聖元。
|
第一場專題演講邀請到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王舒津助理教授,其題目為《漫談世界文化遺產之形成》,她的演講脈絡從歷史學者擅於耙梳事件進程展開,分析公約定立的歷史背景。會中她解釋「傑出普世價值」可涉指:一項遺產所代表的觀念與價值的重要性必須是全世界公認的,或是足以在某一階段影響到全人類的演進;雖然有些遺產非在每一個地方被所有人認定為特別重要,不同的文化與不同時期可能會有不同意見,「普世」的解釋更應該是作為只要能夠代表人類某一階段或某一地區之文明與文化。即使是持不同意見的地區,也有義務保護在其地區內的世界遺產免於遭受外力破壞。更強調「文化路徑」可作為臺灣在反思殖民文化的另一種不同想像。
由這場演講中瞭解到佛教與儒家的文化路徑,從更加寬廣的解釋得知世界文化遺產的未來可能性,更能看出文化傳播的路徑。從世界文化遺產公約沿革發展來看,目前只有聯合國的會員國家才有資格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轄下的世界遺產中心(World
Heritage Centre)提出申請。然而儘管臺灣的文化資產受限於國際情勢政治面的影響,但若純粹只從文化路徑來看待,臺灣的儒家與漢文化路徑,不僅與中國、日本或韓國一般均不可忽視。以及卑南遺址上出現的各個階段不同文化層現象,探討原、漢民族文化交流的影響與互動,臺灣的南島語族將被放於整個更為廣大的範圍之中,更能夠彰顯出臺灣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的可貴之處。
圖6、左為葉助理研究員美珍;右為簡主任明雄。
|
由於舉辦地點就在卑南遺址上,當然不可忽略這個重點。我們邀請本館考古人員葉美珍助理研究員為學員講述《卑南遺址與文化》,主持人由本組簡明雄主任擔任。從跟時間賽跑的搶救考古談起,經歷過的大小規模發掘過程,迄今的研究成果與所發現並曾提出的理論,卑南遺址與其文化的概述性探討,也從發掘出的器物(陶器、玉器、石板棺)談物質文化,說明考古現場的建築遺構現象等等,帶給大家一場卑南遺址的回顧史與展望。會中簡主任也提出幾項卑南遺址的未來發展與葉女士一同討論。
圖7、楊助理研究員政賢的演講。
|
第二場的主題分享《大家一起來「造像」:當代蘭嶼文化地景圖騰化的現象與詮釋》,此為本工作坊提供在地思考的案例之二,主持人由本館展示教育組張至善研究助理擔任,主講人邀請本館研究典藏組楊政賢助理研究員。兩人之間有道不盡的好默契,主講人風趣的臺風,提振不少思緒昏沈的學員聽課的精神。並播放短片欣賞,是有關蘭嶼達悟族人為建國百年所建造的拼板舟籌備過程與大船下水的儀式,以及達悟族勇士從海上出發繞行臺灣一周的影片。
楊先生的演講輔以蘭嶼島上「造像」而成的文化地景圖騰照片,使人感覺島上一片方興未艾的視覺造景。根據楊先生的田野資料所示,島上族人充分運用飛魚、鬼頭刀、拼板舟、丁字褲與傳統地下屋元素,不論是作為公共建設、公共藝術或民間愛用的造景主體,從這些圖片的放映好似走了一趟蘭嶼,觀看了當代蘭嶼文化發展走向,也讓我們思考找回傳統元素,開創新動能的概念解構。楊先生也特別談到,國家發展該如何兼顧原住民族文化發展,達成國家、族群與文化之間三者的整合,並討論當代各級政府與原住民各界必須正視與思考的重要議題。
此外為獎勵考古新血的投入,獲100年度本館獎助博、碩士生研撰學位論文暨卑南遺址相關研究計畫之兩位碩士生,也分享其考古學相關研究進度與成果報告。葉子豐同學的主題為《從文獻探討大甲溪中游史前文化水底寮類型與Pinijan類型的遺物關聯性》,盧柔君同學的主題為《臺灣東海岸與琉球列島之史前文化比較與關係探討─以先島群島為例》。擔任本場次的主持人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邱鴻霖助理教授首先感謝本館提供了這項獎學金,對於從事考古學學生的助益頗大。
往後,本館仍將持續辦理類似研習活動,提供對文化資產、原住民族相關議題有興趣的民眾進修、學習的機會。文末感謝本組各位同仁的大力幫忙,以及公服組邱瓊儀小姐協助,有大家的鼎力相助,讓此次活動臻於完美與圓滿落幕。
(本文作者群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組計畫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