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深秋初冬一下子暖、一下子冷,讓人搞不清楚到底是要加外套,還是繼續穿短袖。不過如果是跟著史前館策劃的部落樂舞團隊的腳步到各地觀看演出,那麼包管你會被老少族人熱情的演出所融化,想要跟著他們一起自然又自信地登場跳舞。今年11月初,卑南族Pinaski部落與東魯凱族Taromak部落各自組立的部落樂舞團隊,在史前館策劃的樂舞交流活動首度來到都會區,不只挑戰更高層次的表演,也跟都會區的民眾做一近距離的交流。臺南與高雄兩地觀眾的反應如何呢?讓我們趕緊來看看。
與部落族人到都會區進行樂舞交流,是一種分享的方式。相對地,透過學術研討與論壇對話,以及實地到部落參訪,也是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況與保存的絕佳方式。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與本館為了促進兩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交流,首先在埔里舉辦「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交流」研討會,緊接著來到臺東,展開兩岸專家在此議題的對話並與部落交流。其中政治大學民族博物館館長張駿逸教授的一番話語,更能提醒我們去思考,在時代的變遷下,文化如何創新與傳承。
博物館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妥善整理文物,這包含了檢視登錄與清潔的基本功夫。完成這些最優先的步驟,讓文物擁有一個基本的身份登錄資料,才能找出最適合該文物的典藏式包裝,以備日後展示教育提借使用,讓更多人從這些文物認識他們所蘊含的故事。在臺南科學園區出土的大量文物,到底是歷經哪些文物整飭的步驟,才能入庫呢?文物整飭是一個需要具備耐心與細心投入的工作,透過第一線工作人員嚴謹仔細地完成一件件文物的登錄,帶我們看到與文物共處的迷人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