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臺灣蕃族調查第一人--森丑之助

話題‧話語

  5.3公噸的壓力--國家重要古物遷移紀實

博物館頻道

  簡介考古出土石質文物保存修復觀念及技術(上)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14期 2011.11.1

5.3公噸的壓力──國家重要古物遷移紀實

文.圖/葉長庚

圖1:長期置放於戶外的岩棺,本館研究人員於遷移前進行評估作業。

計畫緣起

  本館受臺東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執行「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遷移暨展示維護計畫」,計畫內容主要是將指定為國家重要古物的白守蓮遺址Ⅰ號岩棺,從過去長期置放於臺東縣文化中心前方的地點遷移至本館,並進行維護與展示等相關計畫。筆者為本館承辦本案團隊之一員,原以為是件簡單輕鬆的工作,沒想到經過一「秤」,才知道這個壓力重達了5.3公噸。

圖2:生長於岩棺上的小榕樹,已造成岩棺明顯損害。

  臺東縣成功鎮白守蓮遺址所記錄出土岩棺有3座,其中Ⅰ號岩棺被指定為國家重要古物,相關資料可見本館電子報第200期李坤修先生所著〈岩棺二、三事〉一文。由於其國家重要古物的身份,且因在戶外置放已久,經過初步觀察雖然沒有很明顯的破損情況,但仍可看到岩棺表面風化的痕跡。並且可以發現有許多裂痕與受到周邊植物根系所影響的損壞,其上更已經有一小顆榕樹生根,種種現象讓我們在執行遷移時不敢大意。

  然而在遷移前,光是在本館放置進行維護與後續展示的位置,就已經讓研究人員傷透了腦筋。

岩棺的新家

  一開始規劃將岩棺搬運分為兩個階段進入本館,第一階段是先在戶外的維護場所進行清整與維護,第二階段再將岩棺移至展示空間。

  因為在清整與維護過程需要使用少量的水與藥劑,所以必需在通風的空間,這時在空間功能性與維護中展示動線等考量之下,第一階段的場所考慮過在本館前面停車空間或草地搭設工作棚架,或是直接利用後方停車棚或花園的涼亭作為工作空間等方案。第二階段的展示場所,則因本館將屬於史前文化的展示設置都集中於地下一樓的展場,所以一開始也都將岩棺展示規劃設於該區,有同仁提議在中庭,也有同仁提議在樓梯空間等。

  這些考量在幾次工作會議中仍持續討論,但過程中,大家都有一個問題:「這岩棺到底有多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又無法直接拿個秤子去量量看,只好先透過體積與密度進行估算,大體上認為至少有4噸以上,甚至更多。

  由於重量的因素,再考量到搬運的動線問題,並且擔心岩棺歷經多次遷移已脆弱不堪,最後總算擇定於本館山之廣場北側迴廊作為岩棺的新家。這個位置同時考量到了遷移的動線、維護與展示空間的需求,該空間是一個獨立空間且不受日曬雨淋影響。

怎麼撐住岩棺?

圖3:岩棺於本館安置之場所及特別訂做木製基座。

  因為岩棺在遷移至本館後將進行清整與維護作業,這樣的工作勢必亦得針對岩棺底部進行,所以怎麼將岩棺撐起來,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整體作業在以考量岩棺進行清整與維護過程中,工作人員進行作業的安全性與可行性當作前提,要能將岩棺撐高,使其底部可以進行作業;但在前述考量同時,又因估計岩棺的重量,保守估計支撐架要能承受7公噸以上的重量,加上考量展示時與岩棺間的協調性等等因素,最後,決定採用原木來製作岩棺的工作及展示用基座。

  最後,由本館研究人員李坤修先生設計整個工作基座的形式,並請來木工師傅以福杉為材料,加工組成後來用來作為置放岩棺以進行作業及展示的基座。師傅甚至誇口說:「如果搖得動的話,就不用錢!」保證岩棺可以穩穩置放在木製基座上。

誰來搬岩棺?

  當位置選定、基座也完工時,就是將岩棺遷移入館的時間點。其實這個日期在評估岩棺相關設置完善後就先訂下來了,而在這之前,本館研究團隊就已陸續評估找尋搬運岩棺的廠商,前後共商請了五家不同的搬運公司前來評估與討論可能的搬運過程。當中有本地的廠商,亦有來自高雄與其它地區的搬運公司,並請各家廠商提出如何將岩棺移置的方案、說明使用哪些機具、針對岩棺的保護措施、遷移的動線安排等,最後考量各家的搬運經驗、專業程度以及其所提出之搬運計畫,選擇了一家遠從宜蘭而來的廠商,協助本館進行岩棺之遷移。

  在確認搬運公司後,充份地討論搬運的路線、工作方式與可能面臨的問題後,終於在8月4日這一天將岩棺遷移至本館。

壓力沉重的一天

圖4:作業前先以膠膜進行保護措施。

圖5:搬運前針對岩棺周圍進行整理。
圖6:大伙小心翼翼處理岩棺將被吊至運送車上的過程。
圖7:運送岩棺緩慢前往史前館的途中。
圖8:總算順利將岩棺安置於木製基座上。

  雖然定訂於8月4日這一天進行遷移作業,然而在前一天本館多位工作同仁與搬運公司就先行進行事前作業。

  8月3日下午始,先將岩棺周邊環境進行整理。首先是先確認岩棺底部有多少被埋在土裡,結果發現整體高度超過140cm,整整往下挖超過30cm,在過程中更確認岩棺本身處於一個非常脆弱的狀態,除了表面受到嚴重風化影響,地下部份受到許多樹根影響,甚至許多都已穿到岩棺內,其中一部份更因受到周圍水泥牆的包覆,因此原本擔心的情緒更加沉重了。

  最後經過一番討論,決定先以膠膜包裹住岩棺本體,再以兩條可承受10公噸的布繩嘗試將岩棺吊起。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大型吊車上即具有重量測量設備,可直接知道岩棺的重量,就在吊起岩棺的那一瞬間,才知道原來這個壓力重達5.3公噸!

  由於前一天的準備,才得以在正式遷移的這一天,在許多前來觀看的民眾與媒體前順利將岩棺吊上運送車,在臺東縣政府人員以嫁女兒的心情歡送下,岩棺緩緩往本館前進。整路要求車輛僅能低速行駛,不可急停,並全程由本館人員護送。

  到達博物館後,運送車直駛本館半月池旁的貨車進出口,然而因運送車大過出入口,且需將岩棺置於木製基座上,故再一次以大型吊車將岩棺由運送車上移置堆高機。最後在眾人歡呼聲下,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被安置於本館專門訂做的木製基座上,而那5.3公噸的壓力,在確認岩棺沒有受到太大損壞下,終於暫時放了下來。我心頭的壓力,也放了下來。

來史前館參觀國家重要古物吧!

  當安置好岩棺後,本館於8月9日舉行祈福記者會,將後續如何處理與維護向大眾進行說明。現也邀請了臺東縣政府人員、成功鎮公所人員以及當地頭目、耆老前來參與,並由頭目進行祈福儀式,到場的頭目與耆老們對於岩棺能有一個更好的安置都感到相當欣慰,也分享在他們記憶中關於岩棺的點點滴滴。

  在那幾日中,更仔細地觀察岩棺的狀況,更清楚發現由於岩棺底部過去有一半長埋於土中,受到植物根部影響情況非常嚴重,已存在大大小小的縫隙,幸好整個遷移過程各個步驟都已再三考量,才能順利進行。然而這5.3公噸的壓力只是暫時放在架上,接下來的維謢過程更是考驗本館研究人員與工作人員的能力。

圖9:岩棺初步清整與維護後情形。

  目前岩棺進到本館也已經兩個多月了,這段期間本館研究人員與工作同仁很仔細地針對岩棺進行清理,先是將岩棺表層附著的土壤、雜物進行清除動作,緩慢細緻地處理長年附著其外表和內部的青苔和地衣。目前除了保留作為對照觀察的區域外,已大致完成初步的清整與維護,歡迎有興趣的大家前來參觀,可能有機會遇到正在進行維護的考古同仁哦。

  文末特別感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邵慶旺、蔡育林、張舜孔、周志明、陳俊宇等人於計畫執行過程中的大力協助。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