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樹成衣:南島語族的樹皮布及其文化》專書出版記要
文/張至善‧圖/史前館
《打樹成衣:南島語族的樹皮布及其文化》專書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稱為史前館)為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之大洋洲文物進行整理與出版的第一本書籍。樹皮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我們可以想像,在紡織技術發明以前,在熱帶地區許多的人們會採取手邊容易取得的植物樹皮「打樹成衣」,用以蔽體。現今,許多仍在製作樹皮布的族群是屬於南島語族,樹皮布文化與南島語族兩者之間存有什麼樣的關係,是件值得探究的事。

岩佐先生將其畢生蒐藏,總數超過1萬8千餘件之大洋洲文物及相關調查研究資料,全數捐贈給他迄今從未造訪過的臺灣。 |
專書以圖錄形式介紹史前館獲贈自岩佐嘉親(Mr.
Iwasa Yoshichika)先生蒐藏之大洋洲樹皮布相關藏品,收錄的文章計有筆者撰寫的〈南島語族與樹皮布文化〉、本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葉美珍女士撰寫的〈史前時代樹皮布的想像-從卑南遺址近年出土「有槽石棒」談起〉、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羅素玫女士撰寫的〈臺灣阿美族與南島民族的樹皮布文化:一個比較研究觀點下的可能視野〉,以及本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王勁之先生撰寫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大洋洲樹皮布相關館藏簡介〉等專文。

《打樹成衣:南島語族的樹皮布及其文化》封面。 |
專文由〈南島語族與樹皮布文化〉開始,以樹皮布為核心探索方向介紹。首先提供跨領域的研究構思,試圖用遺傳學中的生物親緣地理分析來推測構樹的移動是否和人群的移動有著相似的移動路徑;再提及以考古證據來推估樹皮布文化的分布狀況,或觀察現在正在進行著樹皮布的人群文化等,分別以生物學、考古學及民族學的視野,來探討樹皮布的種種途徑進行簡略概述。
第二篇專文〈史前時代樹皮布的想像:從卑南遺址近年出土「有槽石棒」談起〉,以考古學上的證據來探討。在岩佐先生捐贈的標本之中有兩件石製樹皮布打棒,經過葉美珍女士和從卑南遺址近年出土的「有槽石棒」進行比對,發現兩者的製作邏輯是相同的,都是以敲擊用途作為考量。這樣的發現,讓我們對於樹皮布在史前時代的樣貌有了想像的憑藉。
羅素玫教授則以〈臺灣阿美族與南島民族的樹皮布文化:一個比較研究觀點下的可能視野〉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思考,從當代臺灣阿美族的樹皮布工藝發展與其他南島民族文化與工藝展演的一些觀察出發。阿美族傳統的樹皮布以實用為目的,少有裝飾,但近十餘年樹皮布工藝品在文化復振運動中佔有一席之地,這些在地現象,對照其他南島民族的樹皮布工藝,引伸出一個比較研究觀點。此篇文章將臺灣本地阿美族樹皮布文化與其他地區之樹皮布文化加以連結,別具意義。
至於這批獲贈的樹皮布相關藏品有什麼物件、內容和類別?則有賴王勁之先生進行初步的分類和簡介,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大洋洲樹皮布相關館藏簡介〉一文介紹給讀者。

圖版單元示意;本圖錄收錄標本共211件。。 |
在圖版的編輯上,每一單元配合岩佐先生所拍攝的田野影像,作為單元之區隔,兼以傳遞當時田野紀錄的樣貌,本書收錄標本共211件,田野照片16張。圖版單元由製作工具開始,接以不同的國家、地區作為單元劃分,介紹精彩的樹皮布標本影像,最後以衍生的樹皮布工藝品作為結尾,呈現由傳統到現代,平面到立體的時序思維。我們希望整理、發掘藏品的知識並與大眾分享,讓物件來到博物館時,不再只是寂靜的躺在典藏室裡,不致辜負岩佐先生將文物捐贈給史前本館的美意。
這本圖錄的完成,必須感謝幕後的工作群,包括彭惟莉、林怡如、林怡君、陳金震、巫孟勳、潘佳育、葉鳳娟、王勁之、吳佳芬等諸位典藏組的同仁們幫忙進行相關資料的初步分類整理,並協助提借、測量及攝影等工作。而在編寫上,葉鳳娟小姐及林建成、楊政賢、王勁之先生的協力討論,都是一路上重要助力。
這是一本企圖展現關於樹皮布多元的研究視野,以及史前館繽紛多樣的樹皮布收藏的書籍。由於現今樹皮布的參考書籍多為外語,本書的出版,將有助於大眾瞭解樹皮布的點滴,也使得樹皮布的相關研究多了一份實用的中文參考資料。本圖錄的出版只是個起點,史前館未來也計畫繼續針對受贈之大洋洲文物進行整理及研究、出版工作,讓我們期待下一本精采專書的完成!
附註:本書於臺北國家書店、臺北南天書局、臺中五南文化廣場、臺東史前館紀念品店均有販售。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