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木雕、陶藝寫歷史-記babu-zangal(自助人助)─關懷嘉蘭村莫拉克風災心靈教育重建計畫與創作特展
文‧圖/林建成
史前館在災區搶救文物。 |
前言
2009年莫拉克風災為東排灣族帶來重大災害,災民們流離失所,面對百年罕見的巨變,災區的藝術家在創作上流露心中的沉痛,並藉著作品闡述傳統祖靈信仰不棄不離的關懷,鼓舞族人早日走出災變的陰影。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在災後展開全面性的「關懷嘉蘭村莫拉克風災心靈、教育重建計畫」,在工作中,我們充分感受到babu-zangal精神對族人重建部落的重要性,也看見族人以實際行動告訴社會,依靠自己努力再站起來,自助人助迎向未來。
史前館以當地搶救的板雕文物為主軸策劃本次特展,藉著物件連結起族人的歷史情感與對災難的集體記憶,並配合邀請該區域從事木雕、陶藝創作的藝術家,以風災為主題進行創作,作品除了銜接傳統文化內涵,也為這段百年罕見災難做歷史的見證。
一、babu-zangal意涵
羅忠早作品-祖靈的守護。 |
傳統上,族人的生活中就存在互助的社會機制,平時如興建住屋、工作,族人會相互人力支援,在緊急時更是發揮babu-zangal精神,獨立自救再尋求部落及外力搶救與援助。
babu-zangal在東排灣族語中,zangal字義上是「盼望」、「希望」的意思,加上動詞babu則有「給人希望」之意,引伸為「自助人助」的意義,其背後的族群文化涵養基礎,是族群歷經生存、適應環境的淬練,所形成獨特的生命和文化價值體現。
babu-zangal反映了過去東排灣族人在面對重大災難時的因應智慧,也是千百年來,維繫族群生命傳承最重要的勇氣和支柱。
二、災後的實踐
麥承山作品-吞噬。 |
金峰鄉公所進行的災民安置工作,設立了「木工坊」、「布工坊」,以災民們擅長的雕刻、刺繡手藝,利用漂流木等為素材,製作工藝品銷售。
史前館則在2009年年底結合了鄉公所、德安百貨舉辦「站在記憶的斷崖上特展暨金峰鄉產業展售活動」,行銷族人獨立製作的手工藝作品,希望能為族人往後的生活出路盡一點心意。
本次特展史前館特別進一步與誠品書店合作,於2011年1月1日至2月8日假誠品書店臺東店展出,配合災區藝術家作品向社會大眾傳達自助人助的成果。
三、藝術家的災害創作
林新義作品-呼救。 |
災區藝術家們透過藝術創作,表達百年災害對族人產生深刻的影響,並且用木雕、陶藝寫下部落的歷史,作品不僅記錄88風災的記憶,從族人流離失所,祖靈的呼喚,到重新振作迎向未來,藝術家也用傳統文化的關係網絡,喚起族群存續的意義,連結族人的未來與希望。
羅忠早(1962-)是金峰鄉歷坵村Rulakes部落人,專長木石雕刻,尤擅於利用自然木形狀,發揮創意製作出富有巧思的作品;親身經歷88水災,他創作出部落房子、道路沖毀,族人回家的路不知在那裡的迷思,但是傳統信仰百步蛇仍然不離不棄、繼續守護著祖靈陶甕及所有的族人。
麥承山(1948-)金峰鄉正興村魯凱族陶藝家,88災後他以陶藝創作傳達心聲,風災吞噬了家園,太陽神也難過的流淚,部落族人跌入哀傷的深淵而無法自拔,祖先聲聲呼喚,指引大家恢復生活常軌,並以象徵祖靈的陶甕作為族群文化傳承的希望。
林新義(1953-)達仁鄉新化村人,以寫實技法為原住民木雕開創出新視野,88災情直接震撼了他的內心,部落居民的呼救、哀嚎與遷徙流離等畫面經常在他腦海裡迴盪,他以觸動人心的刻劃,描寫族人對大自然災害的恐懼、不確定性,只求渴望安居樂業的心情。
結語
88風災重建之路漫長,族人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站起來,藝術家的創作串聯部落古老的文化與信仰,燃起了族人的信心,各界也積極全面投入援助,這是臺灣社會最溫暖的表現,印證了babu-zangal最高的精神再現,期望88風災的重建經驗,能將祖先的智慧繼續流傳,做為族人永世發展的基礎。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