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2009印尼蘇拉威西田野調查雜記

博物館頻道

  跨越海峽的「科學的考古學」--記海峽兩岸科普嘉年華活動暨心得感想

博物館頻道

  交織在泰雅族與黎族之間——初探島嶼的水平式腰帶機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92期 2010.12.1
 

跨越海峽的「科學的考古學」--記海峽兩岸科普嘉年華活動暨心得感想

文‧圖/黃國恩

  10月29日至11月5日,我及館內兩位同仁代表本館,與臺灣的其他科學博物館共同受邀,一起參加在福州舉辦的「海峽兩岸科普嘉年華」活動。本次活動是中國第十二屆科協年會的一部分,本年由福州市主辦,科普嘉年華活動則由福建省科技館承辦。

  以往有關科學普及方面的事,大概很少有人會聯想到史前館,在一般人的分類概念中,史前館往往被歸類在文化藝術方面,還好本館有一個「科學的考古學」展廳,讓大家可以了解,做為本館核心學科的考古學,事實上是一個充滿科學實踐應用的學科。說起來本次的科普嘉年華活動參加的都是科學館,原本邀請單位也沒想到史前館可以在科普佔一個位置。然而因緣際會,在某民間廠商的引薦之下,本館也成為本次科普活動的受邀單位之一。

  本次的福州之行前後共8天,以下是大概的活動記錄:

10月29日

  晚上10:35抵達福州長樂機場,而機場至我們下榻的福州市西湖賓館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因此到賓館時已過午夜。賓館門口已張貼海報歡迎,天氣微寒,但比想像中的還好些。

10月30日

  下午2:30驅車前往福建省科技館,與協助本次活動的館員們相互認識,了解場地、時間安排及可運用的資源,也向他們說明我們預定的活動操作方式及協調當天現場的進行方式。活動場地就在科技館旁的「五一廣場」,此時只搭好場地上的棚架支柱,棚頂尚未加蓋,我們決定將布置時間放在1日下午密集完成。


對科技館館員進行活動前的教學。

10月31日

  上午再至科技館,主要是對其館員進行活動教學,另外的時間則參觀科技館的常設展。感覺上設計的創意皆不錯,但設備陳舊了點,參觀的遊客不少,以親子小家庭為主。整個館的面積不大,但位於市中心,有地利之便。據他們說,新館已在規劃中,規模將不小於本館,預計明年動土,兩年後完工開館,但新館將在市郊,離市區有半小時以上的車程。


本館的棚架位置,已完成活動前的準備。

11月1日

  上午參加科協年會的開幕大會,會場(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極大,據說可容納6000人,而我們這個場地也只是整個會展中心室內空間的八分之一,若再加入戶外公園、入口廣場及停車場的面積,那真是個龐然大物。相對於建築,會議的內容就顯得無趣了。對我來說,我比較感受到的是中國對突破現狀的渴望,會議的主題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新」,從該標題可以看出他們期望開闢新局,而科技是他們的主攻武器。在某些高科技項目上,他們不乏優秀人才,但是在推廣、普及、應用層面,他們自覺仍需迎頭趕上,因此提昇大眾在科技方面的質量是繼發展經濟之後的另一個重點。

  據了解,本次年會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福建當局對此視為一個年度大事來舉辦,多少也有一些輸人不輸陣的心態,因為全中國科技方面的學者官員乃至於臺灣的貴賓齊聚福州,他們一定要弄得風光才行。

  下午開始布置會場,一切順利,在下午5點左右完成布置,只待明早將貴重設備安置於現場就完成了。


指導參與活動的學生進行模擬考古發掘。

指導參與活動的學生進行考古測量記錄。

11月2日

  早上8:15即布置完畢,此時已有不少中學生遊走各攤位,他們一直要求可否開始進行活動。原先協調9點開始,但學生越來越多,只好在8:45提早開始活動。到場學生數量遠超過預期,自由參觀的民眾也很多,反應都十分熱烈。我一直走不開去看其他攤位的盛況,而本館除了三位同仁之外,只有科技館的一位館員及兩位學生志工協助,而且在忙碌的同時,還一直有記者來採訪,報紙及電視臺都有。活動在10:30收工,立即開始打包,由於我們的東西較他館多,因此一直到近12點才打包完畢,所有的東西都用貨運方式運回臺灣。下午1:30驅車前往武夷山市,坐了四個多小時的車,到了武夷山市已經天黑。


在武夷山小學進行教學。

11月3日

  下午與其他臺灣來的博物館館員們一起至武夷山實驗小學進行科普教學。一進教室有些驚訝,他們一班竟有67人,整個教室幾乎沒有多餘空間。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似乎對考古的興趣不大,空間不足加上教學時間有限,所以感覺互動程度不夠好。不過,我也因此就近觀察了中國的小學生,依我的觀察,他們比較不怕生,很活潑卻有團體感,臺灣的小學生似乎相反,面對公眾很害羞,私底下卻又愛搞怪。在教學反應上,他們勇於舉手回答問題,敢承認不會,有自己的意見,但也聽別人的意見,真是老師最喜歡看到的反應。但是也有人說,其實我們去教學的班級是樣板班級,所以表現當然較優。

11月4日

  休息一天,下午返回福州。

11月5日

  早上至科技館與他們進行意見交流,除了一些客套的感謝之外,主要是科技館希望了解我們對他們未來發展的建言,我提了一些想法供他們參考,其實也同樣是對臺灣這些科普教育工作者的建言。一、推動科普應加入對科學應用層面的介紹,例如考古學運用了許多科學的手段進行研究,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卻以為考古只是挖土而已。二、更進一步,科普也應鼓勵對科學知識的創意運用,不是只傳授知識而已。三、科學的倫理也應納入科普的討論議題中。四、科技館雖不錯,但在宣傳上似乎不夠,客群來源單調,未來的新館可以考慮和觀光業合作的可能性,要有對外開拓市場的野心。五、未來的新館地處偏遠,交通的便利性及成本將影響遊客入館的意願,要有所因應才行。六、新館的量體龐大,將來的維護成本要考量進去,這在臺灣已成為問題,前車之鑑,要特別注意。
晚上搭機返臺,結束這次旅程。

一些分享的想法

  在8天的活動中,福建方面對我們這些臺灣來的貴賓十分熱情,受到很好的招待,我們充實了他們辦活動的場面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他們也藉由活動而了解臺灣科普活動的運作方式,只是我無從得知他們有什麼心得感想,不過至少在考古方面的普及教育,他們認為挺新鮮的。

  本次的科普嘉年華之所以有史前館參與,基本的想法是將考古視為一項學術工作的科學實踐,將考古工作程序中的科學成分找出來,以科學應用的角度來詮釋考古。對中國來說,以國家之力推廣普及考古學是他們沒想過的事,臺灣雖說所做也很有限,但是至少一直都在推行。

  中國的電視上常有介紹考古發現的節目,他們強調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資產,而不是科學的考古學。就文化資產這一方面,我認為他們也陷入一種矛盾之中,一方面肯定考古在文化資產上的貢獻,但另一方面,在面對開發需要時,考古卻又自動呈現弱勢,以致於中國重視宣揚文化,卻輕忽做為研究文化重要手段的考古學。民眾仍然只把考古視為發現古文化的手段而已,相對於精美的出土文物,考古只是當陪襯的背景,這個情形在臺灣也有,但似乎較好些(太多的搶救考古總讓人有考古是為了搶救文物而存在的印象)。總的來說,「文化資產教育,有;考古學教育,沒有。」,甚至我們常被暗示考古的工具性格──考古是採掘文物的合法手段。

  基本上,考古是學術工作,卻也是一個社會活動。一項考古決策總不免會關係到彼時當地的社會背景及主流思維,科學行為的背後經常夾雜著不同面向的考量,例如政治正確、經濟發展、法令規範、盜墓覬覦、媒體炒作、社區意識、文化詮釋、文物歸屬、遺址保存、文化觀光等,說考古像是策略遊戲也是有幾分道理的。中國有著比臺灣更廣大的土地,更複雜的社會情境,如果要大家一起來「瘋考古」,恐怕官方也招架不住。

  所以要推動考古教育,或許真的還是要單純的從科普的角度切入,對官方、學界及民眾都有比較高的接受度。話說回來,我想,介紹考古的科學面向的確有助於大家了解考古,但是就怕大家在了解「科學的考古學」之後,從此再也看不到考古在科學以外的事了。考古又豈是「科學」兩字可以道盡的。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劉少君│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