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印尼蘇拉威西田野調查雜記
文‧圖/張至善
綠色靜謐、與世無爭的Bada山谷。
|
位於北蘇拉威西的美娜多,是本次田野的前進基地。 |
2009年8月我飛向印尼(Indonesia)的蘇拉威西島(Sulawesi)去進行田野調查,為什麼去蘇拉威西呢?因為我的研究主題是「南島語族的樹皮布」,所以與它相關的主題都會是我感興趣的材料,因此當文獻中說到印尼中蘇拉威西的Bada山谷地區樹皮布製作工藝在該地已有千年的歷史,一直到目前還有許多村落仍在進行,於是引發了高度的興趣要到當地去看看。
蘇拉威西在哪裡?
蘇拉威西是印尼的一個大島,位置在婆羅洲(Borneo,是世界的第三大島)東南方、新幾內亞(New
Guinea,是世界的第二大島)的西方,爪哇的北方。蘇拉威西是世界第十一大島,奇特的是它的形狀像一個K。蘇拉威西在臺灣的正南方,赤道橫跨在它的中部。
我的嚮導
原本是和印尼考古學家聯繫,但因故而無法同行,因此決定自己完成這趟田野。我先飛到北蘇拉威西的美娜多(Manado),以美娜多當作前進基地(圖3:美娜多),先整頓好再出發到中蘇拉威西,正巧那兒有臺商正剛開始發展觀光事業,因此有臺灣直飛美娜多的航班,也多虧他們的協助和安排,給我諸多的照顧和指引,還協助我找了一位會說華語的導遊Rudi(印尼籍華人)陪同我進行。但是「事情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麼簡單……」
由於1998~2001年間中蘇拉威西發生過穆斯林和基督徒的衝突流血事件,此事件中有超過1000人遭到殺害,2006年9月的中蘇拉威西又發生一次暴動,因此印尼人視該地區為極危險的區域。導遊Rudi告訴我,他其實是硬著頭皮接下這工作,也一路告誡我要注意哪些地區,哪些地方千萬不要隨便去。在這情形下,我們彼此都戰戰兢兢,研商著如何進行如何安排行程等。
聽到製作樹皮布敲擣聲而找到的樹皮布製作報導人。 |
和臺灣偏遠地區的部落類似,年輕人多外出工作,村落中大多剩老人和小孩。 |
報導人Ibu Jasmae解說樹皮布的製作。 |
田野雜感
終於,我總算如期、順利、平安地完成一個月蘇拉威西的樹皮布田野調查工作,在9月初回到臺灣。我坐了11小時的車到Poso湖畔,由另一端翻過一座山頭進入Bada山谷,它的路況就像部分有鋪柏油、部分沒柏油的利嘉林道。但山谷內各村落的生活條件還是比較差,例如電力不穩,全天大概只有6小時供電,晚上是沒電的;而且部分要去造訪的村落,四輪車輛無法抵達,需要騎摩托車才能到。
說起田野的感想,最特別的是田野實際會碰到的問題,往往和出發前所預期的問題不相同,而必須要有臨機應變的解決能力。而事前的準備越充分,越能讓自己適應和掌握得更好。以這次為例,事前的資料收集都認為問題會集中在田野地交通、生活條件落後等問題,但實際去了之後,發現交通問題、生活條件都沒那麼嚴重,當時碰到最嚴重的問題反而是如何說服導遊克服對當地的治安恐懼。
另一項問題是我到了當地才知道英語在當地並沒有用。印尼語像是英文的拼音變形,感覺音節都是兩個字母兩個字母來拼湊發音。以museum
為例,若你講 []
一般人是聽不懂的,要唸[慕西恩]他們才知道是mu-se-um。這可讓我吃足了苦頭,不論是點餐、搭公車等等都需要比劃一陣才能溝通。
田野是鍛鍊個人能力的絕佳機會。到偏僻鄉野進行田野,除了對體能是一大考驗以外,對於提升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經驗也十分有助益。老實說這次國外的田野難度較以往所經歷的都困難許多。過去是在臺灣的高山野嶺進行植物調查和採集,這次要克服多重的障礙,例如對當地的陌生、語言的問題、食物、風土民情的適應等等。這一趟田野其實是一趟策劃力、體力、意志力、協調力、溝通力、觀察力和洞察力的大考驗。查翻我的田野筆記,赫然發現還有記載著「太簡單就不好玩了!」這種自我安慰的話語呢!一趟田野的完成,除了對所關注的研究主題進行觀察外,還可以多方的發掘以及進行多面向的觀察,看看他處的自然風貌以及別人的生活方式,這也是十分難得的體驗和收穫。
與人的相處是田野中最為珍貴的體驗,印尼美麗的海岸、耀目的陽光、綠色靜謐與世無爭的山谷、鐸鐸製作拍擣樹皮布的聲響都是本次田野探索中重要的元素,但是我發現田野中與人的互動卻是最真切而深刻的,到現在還激盪我心。
此次順利完成的田野,是靠許多人的協助才達成的。感激本次出田野前、中、後所有協助我的人:感謝政賢的奔走聯繫,到後來甚至還陪我抵達美娜多安排妥當後才離開;吳元筆大哥、毛姐、歐董、三嫂、武利、明江、Sherly、Rudi、靜玟、志忠、家瑋、慧雅、建鈞、文彥,感謝你們在印尼對我的協助和照顧;以及在印尼認識的弟弟、妹妹們,很珍惜因田野而相遇的緣分。經過這次的田野,更堅定了「我要對於別人的佈施感恩,並在自身有能力時也盡力幫助他人」的意念。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