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展覽活起來
劇場+展覽 以「太陽之子-當神話傳說遇見排灣族」特展為例
臺灣原住民是沒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化的傳承是藉由部落耆老口述歷史,以神話與傳說的形式流傳延續,也是維繫文化傳達最的重要方式。臺灣博物館以兒童觀眾為目標對象,規劃「太陽之子-當神話傳說遇見排灣族」特展,教育人員與劇團人員跨領域合作,透過「說故事」及「戲劇演出」的方式與兒童觀眾進行互動及溝通。希望帶給觀眾生活化的原住民文化體驗,進而欣賞原住民的文化內涵。
「人是視覺的動物,兒童是視覺的猛獸」(郭昭翎)在對兒童觀眾進行解說時,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引起兒童的興趣,運用故事想像力、創造力、角色扮演……等,不同的方式引導探索,其目的再創造一個快樂的體驗歷程。
「插畫是故事的靈魂」,一個故事會因為「插畫」而活化豐富它的內容,此特展運用大量的插畫,作為場景故事呈現的方式,樸實的人物與可愛動物的版畫,拉近了與民眾之間的距離。
展場不單只是展示的空間,也是能夠進行教育活動的場域,為了讓觀眾有身歷其境的感受,展場特別邀請排灣族工藝師現場模擬刺福球的場景,好比你在祭典中向天空仰望刺福球的儀式般,因此,祭典影片的播放也設計以仰望的方式來觀看。
一個改變一個契機
上為物件本身,藉由「啟發式學習」,兒童自由詮釋創作。
|
歷史人物角色扮演,與兒童觀眾互動。 |
一個展覽的呈現,除了包含了展前的周全計劃,展示內容的嚴謹規劃,團隊小組的合作分工,展場的氛圍營造之外,還包括一線人員正確解說的知識傳達。要如何讓有趣的事情在博物館發生(聲),是身為博物館員應該思考的事情。如何讓展覽變有趣,平凡中創造不平凡的創意,相信是博物館能夠做到的創新服務。「太陽之子-當神話傳說遇見排灣族」特展,用戲劇詮釋,開啟與觀眾溝通的另一種可能性,並在展場中為觀眾創造許多親子互動及手作的體驗環境,在遊戲中不失教育意涵,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典範。
你瞭解你的觀眾嗎?你的觀眾對象是誰?你所要傳遞的目的為何?你要如何創造一個優質的空間給觀眾?以美國大英博物館為例,學校老師是建立博物館價值的重要關鍵人物,而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可以在博物館與學校中相互轉換的,學生來到博物館應是持續的學習,是視覺、聽覺上的刺激學習,可動手操作或進行探索活動。博物館更重視學生的「自主權」,因為每一位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家。
希望藉由「博物館與兒童教育」的學習經驗分享,讓我們再次思考博物館的教育推行與啟發學習的重要性,為觀眾創造一同享有歡樂時光的非正式學習場域。
補充介紹: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內設「自然學友之家」
自然學友之家的內部依照館內蒐藏研究的四大領域(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和人類學)內有豐富的標本物件供民眾知識學習,民眾可以自由瀏覽各區的展示,或動手選取自己有興趣的標本,利用相關器材和圖書自行觀察或進行研究。
自然學友之家http://www.nmns.edu.tw/nmns/05edu/about/naturalist/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