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橫跨這片汪洋海域--臺灣考古與太平洋考古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與兒童教育」研習

博物館頻道

  魔法精靈故事屋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81期 2010.6.15
 

「博物館與兒童教育」研習會

文/張佳玲

  「博物館與兒童教育」研習會,地點選擇於國內目前推動兒童教育經驗豐富的館所做現場巡禮。藉由館所本身的實務經驗與真實案例,提供我們不同的新思維,及對於兒童教育的啟發。


主題:<不打結的空間>
兒童可以攀爬、懸吊,模仿動物的動作與姿勢。也許是猴子或其他種類的動物,藉遊戲來觀察動物的特質。(以美國聖地牙哥新兒童美術館之「動物藝術」教育展為例。來源:國立臺灣美術館推廣組王婉如組長 )

  主題──「遊戲.教育與兒童觀眾」顧名思義,就是要兒童在博物館這個場域裏盡情的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目前臺灣的兒童教育,大多仍強調以遊戲、互動之「由經驗中學習」、「由操作中學習」,但較少在活動過程中做「引導式的學習」,也是我們在兒童教育中,較為缺乏的活動體驗。

  透過「遊戲互動」學童可自信的自我表達,可以是天馬行空的揮灑創意,舉「聖地牙哥新兒童美術館”Animal Art”展」為例,是以多元的角度與定義策展,不侷限動物本身的外表與傳統意象,兒童及親子觀眾在與作品互動後,即可發揮想像力再一旁的活動區進行創作,透過一個展覽提供兒童對動物不同面向的思考與觀察力,重點在啟發孩子無可限量的創造力。

「教育」──博物館的靈魂

  「博物館教育」可以吸引民眾對文化資產的思考。而對於年輕觀眾又該發揮怎樣的影響呢?例如:1.自我學習 2.學校推廣 3.從做中學習……等,皆是重要的博物館經驗。德國在19世紀時,試著將「學習」這檔事拉到博物館,目的是希望從小影響兒童對「文化資產」和「古蹟保護」的覺醒與觀念。在博物館中,觀眾應該可直接與展覽作品對話,並且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任何一個博物館,在發展時的根基要奠基在理論上,「教育」是社會化的一種過程,也是整合學習的重要關鍵,美國哲學家杜威認為:個人與社會脈絡是無法遷移的,他重視的是過程,而非效果。藝術創作與遊戲可以是情緒、想法、作為,是人與藝術品產生的各種反應。


圖為德國Glyptothek Munichg收藏希臘時期作品為主的美術館,此展品是源於希臘愛情海的雕塑品,老師希望學生在展場不只是「聽」導覽,學生可自行觀察展品,圖為學生模仿雕塑品中人物的姿勢。(來源:Professor Hildegard K. Viere)

 

讓展覽活起來
劇場+展覽 以「太陽之子-當神話傳說遇見排灣族」特展為例


以操偶的戲劇形式演出太陽之子神話故事。(劇場與博物館展覽──以「太陽之子-當神話遇見排灣族」特展為例 。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向麗容組長 )


特展入口意象

展場中播放祭典影片的視聽場景。

  臺灣原住民是沒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化的傳承是藉由部落耆老口述歷史,以神話與傳說的形式流傳延續,也是維繫文化傳達最的重要方式。臺灣博物館以兒童觀眾為目標對象,規劃「太陽之子-當神話傳說遇見排灣族」特展,教育人員與劇團人員跨領域合作,透過「說故事」及「戲劇演出」的方式與兒童觀眾進行互動及溝通。希望帶給觀眾生活化的原住民文化體驗,進而欣賞原住民的文化內涵。

  「人是視覺的動物,兒童是視覺的猛獸」(郭昭翎)在對兒童觀眾進行解說時,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引起兒童的興趣,運用故事想像力、創造力、角色扮演……等,不同的方式引導探索,其目的再創造一個快樂的體驗歷程。

  「插畫是故事的靈魂」,一個故事會因為「插畫」而活化豐富它的內容,此特展運用大量的插畫,作為場景故事呈現的方式,樸實的人物與可愛動物的版畫,拉近了與民眾之間的距離。

  展場不單只是展示的空間,也是能夠進行教育活動的場域,為了讓觀眾有身歷其境的感受,展場特別邀請排灣族工藝師現場模擬刺福球的場景,好比你在祭典中向天空仰望刺福球的儀式般,因此,祭典影片的播放也設計以仰望的方式來觀看。

一個改變一個契機


上為物件本身,藉由「啟發式學習」,兒童自由詮釋創作。


歷史人物角色扮演,與兒童觀眾互動。

  一個展覽的呈現,除了包含了展前的周全計劃,展示內容的嚴謹規劃,團隊小組的合作分工,展場的氛圍營造之外,還包括一線人員正確解說的知識傳達。要如何讓有趣的事情在博物館發生(聲),是身為博物館員應該思考的事情。如何讓展覽變有趣,平凡中創造不平凡的創意,相信是博物館能夠做到的創新服務。「太陽之子-當神話傳說遇見排灣族」特展,用戲劇詮釋,開啟與觀眾溝通的另一種可能性,並在展場中為觀眾創造許多親子互動及手作的體驗環境,在遊戲中不失教育意涵,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典範。

  你瞭解你的觀眾嗎?你的觀眾對象是誰?你所要傳遞的目的為何?你要如何創造一個優質的空間給觀眾?以美國大英博物館為例,學校老師是建立博物館價值的重要關鍵人物,而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可以在博物館與學校中相互轉換的,學生來到博物館應是持續的學習,是視覺、聽覺上的刺激學習,可動手操作或進行探索活動。博物館更重視學生的「自主權」,因為每一位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家。

  希望藉由「博物館與兒童教育」的學習經驗分享,讓我們再次思考博物館的教育推行與啟發學習的重要性,為觀眾創造一同享有歡樂時光的非正式學習場域。

補充介紹: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內設「自然學友之家」

  自然學友之家的內部依照館內蒐藏研究的四大領域(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和人類學)內有豐富的標本物件供民眾知識學習,民眾可以自由瀏覽各區的展示,或動手選取自己有興趣的標本,利用相關器材和圖書自行觀察或進行研究。

自然學友之家http://www.nmns.edu.tw/nmns/05edu/about/naturalist/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盧梅芬│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