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物館之我見我思
漫談北美西南地區古老的獵人
卑南族女子外裙
dinumaiDang
尋回失落的一角─博物館與老年人
 
 
史前館電子報第18期 2003.09.01 
   
 

尋回失落的一角─博物館與老年人/呂憶皖


布農族老人參加史前館活動的情景/ 攝影:李德仁

長久以來,老年人一直是博物館觀眾組成中「失落的一角」,尤其偏遠地區的老人更是長期處於文化弱勢的地位。近十年來,國外博物館界已開始回應全球高齡化社會的趨勢,呼籲博物館應該正視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以實踐公共博物館追求機會均等的社會責任。

根據聯合國2002年發佈的全球人口高齡化問題研究報告,世界人口正以驚人的速率老化,且已對各國構成經濟與社會層面的重大挑戰。目前全球人口年齡超過六十歲者的比例達10%,預計二十一世紀中期這項數據將會倍增,屆時世界六十歲以上人口數將超過孩童人口數,這在人類史上是史無前例的現象。在臺灣方面,1993年臺灣已正式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高齡化國家的標準,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7%,而預計2051年臺灣老年人口比例將高達29.8%。

為推展博物館老人社區服務,本館於八月十七日館慶日下午兩點舉辦一場名為「串起Hozas與史前館」的活動,邀請臺東縣延平鄉武陵老人日托站的布農族老人家,參觀本館「傳統與變革特展」布農紡織工藝的展示,動手創作串珠項鍊,讓老人家串起過去與現在的布農生活回憶。同時,本館與臺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基金會共同締結合作夥伴關係,未來將透過臺東基督教醫院在臺東武陵、下賓朗、東興、初鹿、利嘉等十幾個以原住民為主的社區所設立的老人日托站,將博物館資源帶進社區,讓老人除了接受臺東基督教醫院所提供的健康照料外,也可以藉由博物館帶來的文物懷舊、老照片回顧、行動博物館等社區服務,享受「活到老,學到老」的文化生活。

這項活動可以說是博物館與老人家的「第一次接觸」。許多老人家之前未曾聽過「史前館」,對於「博物館」這個來自西方社會的產物的概念更是陌生;但是當他們看到特展中關於布農族傳統紡織的過程與織具時,感到十分熟悉親切,高興地互相分享少女時織布的種種回憶,這時「博物館」對他們開始有了意義。活動中也發現隨行的日托站服務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們來自於社區,和老人家熟識,解除不少老人家適應陌生環境的緊張;他們能說布農話,透服務員的翻譯,讓許多不會聽、說國語或不識字的老人家可以融入活動中。

面對社會人口結構的老年化,快速擴增的老年觀眾市場,博物館應該如何回應高齡化社會的需求?老年人對於博物館的期望與需求是什麼?老年人的參觀型態與年輕人、學生畢竟有所不同,博物館應該提供什麼樣的服務?這些課題需要博物館人不斷地在實務中尋找答案並累積經驗。國內博物館在普遍人力、資源及經驗不足的情況下,要走進特殊族群或弱勢團體並非易事。期望透過與在地醫療社會福利資源合作的模式,可以讓博物館接觸到老人社群,並向著「全民共享」的目標更加邁進一步。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民國91年至140年人口計推
http://www.cepd.gov.tw/people/population.htm


鍾國南、江鳳連、方力行 2003 博物館與弱勢團體  博物館學季刊17(3): 59~6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