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穿梭時空傳唱千古的戲劇

考古探索

  我在卑南天氣晴

考古探索

  除了吃!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南科出土貝類遺留整理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79期 2010.5.15
 

除了吃!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南科出土貝類遺留整理

文‧圖/黃芳琪


有殼頂的貝殼(左)與無殼頂的貝殼(殘貝)(右)


分類上的小撇步,將殼頂向上,如果韌帶在右側,則這個殼就是右殼,反之則是左殼。

  貝類遺留是臺南科學園區考古遺址當中,出土的數量相當多的重要遺留之一。而我為了熟悉南科典藏內容的需要,加入了南科考古隊的貝類遺留整理工作室的團隊。坦白的說,我平常的確喜歡吃貝類海產,但面對考古遺留中的貝殼種類時,除了常吃的燒酒螺、文蛤、牡蠣之外,對於其它的貝殼可真是一竅不通。當然就更別提要把南科地區出土遺址所挖掘出來的貝殼遺留,根據牠的形式、種類來做整理分類。不過所幸在南科我們邀請到中央研究院的李匡悌副研究員和他的研究團隊,以及助理鄭僅玉小姐來幫助我們將南科地區的貝類遺留做進一步的調查與分類。

  在開始之前,李老師提供了許多整理各種文物和相關古代遺留的觀念。其中,最簡單的是先以「料、工、形、紋」來做基礎的觀念;「料」就是指出土遺留物的材質,「工」就是指遺留物製作的方式、「形」就是遺留物的樣式與種類,而「紋」則是代表著花紋等圖樣設計。掌握了這些基礎之後,才容易了解初步的文化內涵,並開始著手進行整理分析的工作。


雙殼綱殼內面各部位說明
(本圖引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http://shell.sinica.edu.tw/taipei/)

 

  整理分析的工作,除了在初步的階段,將貝類依照「有殼頂」、「無殼頂」來做「完整貝類」和「殘貝」的區分之外。再來則是以完整的貝類為主,將貝類區分為「單殼貝」與「雙殼貝」,之後才再細分出牠們的科、屬、種。第二階段(以雙殼貝為例),我們可以根據貝殼殼頂上韌帶的位置來辨別出左右殼的特徵,具體算出雙殼貝的食用或使用數量,之後才再分別計件、秤重與裝袋,並詳細的在袋上寫上出土的坑位、層位、貝種、左右殼等基本資料來做完善的保存紀錄。

  因此為了使貝類遺留有更多的基礎資料,我們還需利用許多專業的知識來進行貝類比對、分析的工作。好比單殼的貝類,又稱腹足類,腹足類有一螺旋形貝殼,根據貝殼的外型和輪廓,容易辨識出他們的屬種,常見的有笠形、耳形、梨形、卵形、紡錘形、螺旋形、棍棒形、琵琶形和不規則形;雙殼貝的外觀形制變化就少了許多,常見的包括圓盤形、扇形、船形、槳形和心形等;除此之外,還有象牙形的貝類,是屬於掘足綱。

  除此之外,鄭小姐在整理貝類遺留上,還提供了一些小撇步,可以使貝類遺留的整理工作更為謹慎、有效率。誠如上述我們提到,根據貝殼殼頂上韌帶的位置來辨別出左右殼的特徵。但是根據貝殼殼體的結構來觀察,除了韌帶之外,還可以參考貝殼的主絞齒(主齒)和套線灣的特徵來分辨左右殼。不過鄭小姐特別強調,目前普遍的辨識方法還是以韌帶辨別為主,因為出土的貝類遺留套線灣多半不明顯。


貝環的製作是將有殼頂截去後略加修磨而成,上為貝珠。

貝刀大部分是以雲母蛤截磨而成,又可分為長條匙狀和帶肩形。

  說到這邊,大家一定很好奇,為什麼在分類貝類的工作中,我們還需要特別去計算左右殼的數量呢?就這點我們請教李老師,李老師跟我們說:「算出雙殼貝的食用或使用數量,可以有助我們瞭解史前先民的飲食內容,藉以復原他們的生活方式,如經常食用近海或淡水的貝類,甚至可以反映出當時聚落利用貝類資源的種類喜好和程度。另一方面來看,也可以從中獲得海岸線的推移、水域環境的變遷性質和貝類的生命史等。」

  這樣的說明,讓我們知道,原來我們吃好吃的貝肉、干貝之際,隨手丟棄的貝殼隱含著許多線索。尤其是當專家學者針對這些出土的貝類遺留進行分析研究時,這些隱含的線索,有助於發現更多史前環境的風貌。除此之外,史前先民還會利用貝殼來製做許多精美的貝器,如貝刀、貝環等,顯現出史前先民除了食用貝類之外,還利用其特性發展出許多生活上的實用物,而這些不同時代不同社群的留存,在當代形成見證歷史變遷的文物,值得我們珍惜。因為這些可以讓我們發現臺灣史前先民更精彩的生活故事。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分館籌備處典藏業務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盧梅芬│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