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分析的工作,除了在初步的階段,將貝類依照「有殼頂」、「無殼頂」來做「完整貝類」和「殘貝」的區分之外。再來則是以完整的貝類為主,將貝類區分為「單殼貝」與「雙殼貝」,之後才再細分出牠們的科、屬、種。第二階段(以雙殼貝為例),我們可以根據貝殼殼頂上韌帶的位置來辨別出左右殼的特徵,具體算出雙殼貝的食用或使用數量,之後才再分別計件、秤重與裝袋,並詳細的在袋上寫上出土的坑位、層位、貝種、左右殼等基本資料來做完善的保存紀錄。
因此為了使貝類遺留有更多的基礎資料,我們還需利用許多專業的知識來進行貝類比對、分析的工作。好比單殼的貝類,又稱腹足類,腹足類有一螺旋形貝殼,根據貝殼的外型和輪廓,容易辨識出他們的屬種,常見的有笠形、耳形、梨形、卵形、紡錘形、螺旋形、棍棒形、琵琶形和不規則形;雙殼貝的外觀形制變化就少了許多,常見的包括圓盤形、扇形、船形、槳形和心形等;除此之外,還有象牙形的貝類,是屬於掘足綱。
除此之外,鄭小姐在整理貝類遺留上,還提供了一些小撇步,可以使貝類遺留的整理工作更為謹慎、有效率。誠如上述我們提到,根據貝殼殼頂上韌帶的位置來辨別出左右殼的特徵。但是根據貝殼殼體的結構來觀察,除了韌帶之外,還可以參考貝殼的主絞齒(主齒)和套線灣的特徵來分辨左右殼。不過鄭小姐特別強調,目前普遍的辨識方法還是以韌帶辨別為主,因為出土的貝類遺留套線灣多半不明顯。
貝環的製作是將有殼頂截去後略加修磨而成,上為貝珠。 |
貝刀大部分是以雲母蛤截磨而成,又可分為長條匙狀和帶肩形。 |
說到這邊,大家一定很好奇,為什麼在分類貝類的工作中,我們還需要特別去計算左右殼的數量呢?就這點我們請教李老師,李老師跟我們說:「算出雙殼貝的食用或使用數量,可以有助我們瞭解史前先民的飲食內容,藉以復原他們的生活方式,如經常食用近海或淡水的貝類,甚至可以反映出當時聚落利用貝類資源的種類喜好和程度。另一方面來看,也可以從中獲得海岸線的推移、水域環境的變遷性質和貝類的生命史等。」
這樣的說明,讓我們知道,原來我們吃好吃的貝肉、干貝之際,隨手丟棄的貝殼隱含著許多線索。尤其是當專家學者針對這些出土的貝類遺留進行分析研究時,這些隱含的線索,有助於發現更多史前環境的風貌。除此之外,史前先民還會利用貝殼來製做許多精美的貝器,如貝刀、貝環等,顯現出史前先民除了食用貝類之外,還利用其特性發展出許多生活上的實用物,而這些不同時代不同社群的留存,在當代形成見證歷史變遷的文物,值得我們珍惜。因為這些可以讓我們發現臺灣史前先民更精彩的生活故事。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分館籌備處典藏業務助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