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虎豹福報──庚寅虎年特展

博物館頻道

  小老編部落文史書製作秘辛記事,與白鷺

來自部落的聲音

 

記憶編織與拼圖,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72期 2010.2.1
 

虎豹福報──庚寅虎年特展

文/劉少君‧圖/張駿逸、陳瑜齋、詹德川、劉少君

一、展題:虎豹福報──庚寅虎年特展
二、預定展出時間:99年2月12日至100年1月31日
三、展出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一、自然虎──虎的由來:

  虎(學名:Panthera tigris)俗稱老虎(tiger),屬於哺乳綱食肉目大型貓科動物。身上佈滿由淺黃色到橙紅色的毛,斑紋獨特,有黑色到棕色條紋。虎是亞洲代表性的猛獸,聰明而強悍,具攻擊性。嗅覺及聽覺較視覺敏銳,動作快速而優美,雖然不太會爬樹,但很會游泳。

  虎起源於亞洲東北部,逐步向南發展,從中國地區分化為向西、向南兩大主流。向西的一支,通過蒙古、中國內蒙、新疆、蘇俄……最西抵達伊朗北部和高加索南部。向南發展的一支又分為兩個分支,一個分支進入朝鮮半島,直達朝鮮南部,受阻於大海;另一個分支通過華北、華中、華南,進入中南半島,進入中南半島後又分成兩支。鐘一支繼續向南,沿馬來半島南下,渡過狹窄的海峽,分別登上蘇門答臘、爪哇、峇里等島;另一支則向西,通過緬甸、孟加拉而進入印度,直抵印度半島南端。

  現今公認的八個虎的亞種如下:1、西伯利亞虎 (P.t. altaica) 2、華南虎 (P.t. amoyensis) 3、孟加拉虎(P.t. tigris) 4、印度支那虎 (P.t. corbetti) 5、蘇門答臘虎 (P.t. sumatrae)6、峇里虎(P.t. balica) 7、裏海虎(P.t. virgata) 8、爪哇虎(P.t. sondaica),後三種分別於20世紀40年代、70年代、80年代絕跡。

二、近親虎──消失中的山貓:

  臺灣本島雖然沒有老虎,但在澎湖水道的海底,從民國七十年以來,大量撈起的動物化石,包括了老虎化石。澎湖水道動物群包括了比較北方型的溫帶草原動物,這些化石經過定年試驗,證明約為一萬年前的動物。此時正值更新世晚期的玉木冰期,臺灣海峽的海面下降了一百公尺以上,因此澎湖水道浮出了海面而變成一片溫帶的大草原,成為臺灣和大陸的陸橋。

  而在臺灣山區林間存在一群消失中的山貓,牠們是老虎的近親,同屬於貓科動物:

山區的小貓──石虎(Felis bengalensis chinensis):


台灣石虎
體長:55-68cm

  在台灣石虎曾是相當普遍的野生動物,外型與家貓相似。石虎又稱豹貓、山貓或錢貓。大部分是在早晨及黃昏時間出來活動,屬夜行性動物。除了繁殖期,一般都是單獨行動。主要棲息地在樹林或灌叢之間,因石虎喜愛親水,故在溪流旁更能發現牠的蹤跡。

山區的大貓──雲豹:(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us):


台灣雲豹
體長:60-106cm

卑南遺址人獸形玉玦
W5cm*H7cm

  頭骨窄長,犬齒發達,體型介於虎與豹之間,為大型純肉食性動物。夜行性,但白天亦會活動,多棲息於植被濃密的原始闊葉森林中;單獨行動,習性隱密,善於攀樹。常潛伏於樹上,俟山羌、山羊等獵物自下方經過時,飛撲而下咬其頸部獵殺而食之。因土地大量開發,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為玉山與大武山一帶。

  在考古挖掘出的證據中,有一種被稱為「人獸形玦」的玉飾。人獸形玉耳飾極為罕見,為臺灣地區特有的文物。它是由形式化的雙立人像以及雙立人頭上的側身獸像所組成。本館在卑南遺址出土的標本多為類似貓科動物;追溯起來,有部分學者認為,這可能是臺灣最早跟雲豹有關的文物。

三、史前虎──岩畫中的虎圖騰:

  岩畫是人類最為原始的繪畫藝術,也是紀錄老虎存在的最早圖像,以各種手法把自己的思維現象、感情等體現在有形體的感覺形式中。岩畫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更是人類勞動、狩獵、征戰、舞蹈及各種活動的真實記錄。


賀蘭山大西峰溝岩畫──虎撲食

  位於內蒙古陰山懸崖上的陰山岩畫,大部分出自於那些用木棍、石塊,冒著極大生命危險與虎、犀牛等兇殘的野獸生死搏鬥的原始藝術家之手。在漫長的石器時代,人們過著「茹毛飲血」動物式的生活,主要以採集和狩獵為生,借助於天然食物來維持生活。

  虎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岩畫的重要題材,在賀蘭山岩畫分布區的每個主要岩畫點,幾乎都有以虎為題材的岩畫。在賀蘭山與陰山山脈的虎岩畫中,「虎撲食」圖案是其進行圖騰崇拜某種儀式的物化象徵。

四、文化虎I──民族虎崇拜:

  早期先民以「萬物有靈論」為基礎思維,主要以「神」的力量來構築想像空間,故人類的精神主體置於被神支配的地位;並在「神」的威力下得到張揚,因而產生了對自然界充滿敬畏之情,認為變幻莫測的自然現象背後皆有神靈支配,萬物皆有靈性。於是先民想像出各種被人格化的自然神靈,對之加以膜拜並祈求神靈為族人滅災賜福。


湘西土家族台台花-虎頭造型

  在中國大陸的土家族,即透過圖騰崇拜和巫術以獲得超自然力量。時常運用特有織錦條紋「台台花」圖案的被蓋(台為條的意思,圖案中心紋樣明顯如虎頭形)使用於嬰兒搖籃;希冀借助虎神的圍撫(取虎音)狀圖樣,保護新生命。同時在祭祀祖先神靈時,也會用「台台花」裝飾,縫製成服裝以及披甲。另外,在舞蹈中使用的小旗及相關法器上也繪有虎紋。

雲豹傳人:


台東魯凱族雲豹皮衣
70cm*50cm

屏東排灣族雲豹皮衣
51.5cm*50cm

  台灣原住民族也有萬物皆有靈的信仰,對排灣族來說,雲豹具是靈性的動物,不可獵殺;否則將會遭到天譴,並且為部落帶來厄運。

  對魯凱族來說,雲豹更是族群精神的表徵。傳說兩位魯凱族兄弟為了替族裡逐增加的人口尋找更寬闊的生活空間,便帶著他們的雲豹一起西行,尋找一塊更寬闊、可以永久居住的地方。他們在雲豹的幫助下,不但在口渴時找到水源,還找到一塊山明水淨、易守難攻的好地方,叫做古茶布安。於是兄弟們就回去邀請部落的人一同遷居至此,也就是今天的舊好茶部落。

  當魯凱族人在此地逐漸壯大後,鄰近部落的人曾前來攻擊,卻都雲豹的守衛下,保護了魯凱族人的安全。而當雲豹逐漸老去後,魯凱族覺得雲豹不應再負擔狩獵、守衛等勞碌工作,而應該回到自己的故鄉去,便決定將牠送回山中食物充足的地方,鄭重地與牠告別。自此,魯凱族人不但不會去傷害雲豹,還將自己當成雲豹的民族,以雲豹為尊。(本故事採集自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

五、文化虎II──台灣虎爺信仰:


嘉義新港奉天宮的虎狀元

  老虎在中國被認為是百獸之王,人們對其兇猛可怕形象既敬且畏的心理,使其逐漸成為被敬仰和崇拜的對象。虎爺可說是漢人民間信仰最普遍的動物神之ㄧ,「虎」是老虎神的通稱,因為是神明,故稱為「爺」以表尊敬。在福建的民間信仰中認為虎爺是土地公和保生大帝的座騎,因此其香案下多會供奉虎爺塑像。清代來台者多為閩粵地區移民,他們將家鄉的生活習俗也帶進台灣,成為虎爺信仰的最早源流。隨著時間推移,虎爺信仰於台灣逐漸生根、發展,可以發現其已不再只附屬於原本的主神,大部分供奉道教神衹的廟宇也都可見到祂的身影,通常被安置在主神的案桌之下或旁側,以雞蛋、肉和虎爺金(金白錢供奉)。因為相關的傳說故事和靈驗事蹟不斷出現,虎爺除了原有的座騎、隨從角色之外,慢慢開始有被安置於桌上與主神一同接受供奉,甚至有成為主神的情形,神職也越來越豐富多元。

虎爺的職能與角色

1.鎮邪除煞
  老虎勇猛的形象使民間認為虎爺具有驅邪、除煞的能力,能夠維護廟宇中的安寧,保佑信眾們不被鬼怪所侵擾,是各廟宇的鎮殿之神。在廟宇落成或神明出巡時,虎爺也會擔任開路者的角色。

2.兒童的守護神
  在民間傳說中,虎爺能保佑小孩免於驚擾平安長大,並掌管小孩聰明伶俐。

3.驅逐癘疫 醫治疾病
  虎爺是醫神保生大帝的腳力,因此人們相信虎爺同樣具有醫治疾病的能力,能夠治療腮腺炎和瘡疾,甚至是家禽家畜的瘟疫。

4.咬錢招財
  虎爺是土地公的座騎,土地公又被認為是財神的一種,而且「虎」與「福」同音,取其諧音的吉祥意義,人們相信虎爺能帶來福氣、財運,可保佑信眾事業順利、發大財。

虎爺的造型

  一般神明造像須遵守嚴格的規範形象趨於一致,但虎爺屬於神格較低的動物神並不受限,因此形象具有誇示性及多變性,通常都不是以寫實型態出現。祂們大多可愛俏皮、和藹親切,有著圓圓的眼睛和大大的門牙,後來還出現了虎頭人身半人性化的造型。虎爺神像除了最常見的木、石材質以外,也有部份以陶、瓦、青銅製做,近代甚至出現了將虎爺直接畫在牆壁上祭拜的情形。姿態方面則有朝天虎、上山虎、下山虎、蹲坐姿、站姿、趴姿等多元性。

嘉義新港奉天宮的虎狀元

  嘉義新港奉天宮有一座全虎爺殿,在這裡的虎爺被奉祀於神桌上,與一般供奉於主神案桌之下的虎爺有所不同,被人們稱為虎狀元或虎爺將軍。根據民間傳說,嘉慶君遊台灣的時候,夜裡常被鬼怪侵擾,虎爺顯靈救駕有功,因此被皇帝親手捧上神桌,還被冊封,因此這裡的虎爺頭上插著金花,成為虎狀元。

六、吉祥虎──民間藝術與傳說:


虎頭枕

虎頭帽

虎頭鞋

  老虎在台灣人心裡還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徵,是台灣民俗文物中常見的吉祥圖案。「虎」與「福」同音,取其諧音的吉祥意義,人們相信布老虎能帶來福氣、財運,可保佑信眾事業順利、發大財。它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因此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布老虎是一種古代就已在兩岸民間流傳的工藝品,它又是很好的兒童玩具、室內擺設、饋贈禮品及個人收藏品。

  以老虎為形象的虎頭帽,是民間兒童服飾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童帽樣式。它與虎頭鞋等成為兒童服裝中重要的組成部份,具有鮮明的特色。這些以虎為形象的兒童服飾寓意深遠,深受民間傳統虎文化因素的影響。

  布老虎刻意地將虎頭誇大,它那又圓又大的眼睛和齜牙咧嘴的形態,都被明顯地誇張,老虎的神態也更為鮮活生動。

  布老虎的形象,把現實中威猛的虎和幻想中理想化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人的性格,充滿人的感情,因此顯得格外可愛。

  以往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民間盛行給兒童做布老虎,或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畫虎臉,寓意健康、強壯、勇敢。傳說穿戴虎頭帽,能保佑小孩平安長大。

參考文獻:
朱耀沂監修 2004 《世界動物圖鑑9 哺乳動物(三)》 臺北: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文實 2001 《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 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胡文娟 2008 <土家織錦藝術符號探導> 湖南:湖南工業大學設計藝學碩士論文
高佩英 2005 《台灣的虎爺信仰》 臺北:遠足文化出版社
許成、衛忠編著 1993《賀蘭山岩畫》 北京:文物出版社
簡榮聰 1999 《中國虎文化》 臺北:大路交通基金會
蓋山林 1986《陰山岩畫》 北京:文物出版社
王健望 2003《台灣的土地公》,台北:遠足文化事業。
凌志四主編 1985《台灣民俗大觀第四冊王船祭‧神明寺廟(乙)》,台北:大威出版社。
圖片提供:張駿逸、陳瑜齋、詹德川、劉少君。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盧梅芬│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