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在南海(一)
文/戴蕾 圖/岩佐嘉親、戴蕾
圖1. 岩佐嘉親先生的蒐藏世界。(岩佐嘉親提供) |
近代西方人類學對異文化的探索充滿了文藝復興所頌揚的科學情懷,然而,近年人類學或民族誌的學習者都知道,不論透過田野工作或民族誌,我們永遠不可能瞭解或呈現被研究者所身處的異文化世界。民族誌所呈現的,毋寧是人類學者自持著理論假設進入田野後,經過篩選再呈現於讀者眼前的「真實」。因此,人類學家永遠不可能經驗當地人所經驗的社會真實,更不可能成為當地人,而只能透過田野中的相遇,試圖「趨近」當地人的世界。
上述觀點也同樣適用於民族學物件的蒐集與展示,並陳述了本次「南海樂園」特展的性質。2008年,在日本大洋文化研究界頗有名氣的岩佐嘉親先生,將其畢生的大洋洲蒐藏暨數十年來所累積的研究資料,全數捐給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9年秋天,我們為了向岩佐嘉親先生表達感謝之意,並善盡將這批物件運用至博物館展示與教育的承諾,企劃了「南海樂園──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大洋洲文物展」,並決定以兩個主題作為本次特展的主軸:一、岩佐嘉親「這個人」與這件事,包括岩佐在大洋洲的旅程以及文物捐贈這件事;二、大洋洲文化,我們之所以選擇以岩佐嘉親「這個人」及其旅程作為出發點,除了因本次展覽具有感謝並頌揚岩佐先生成就外,亦基於近年博物館學對「蒐藏」行為的研究指出蒐藏是一種文化行為,是人類創造力的產物;蒐藏品所呈現的並非是自然、中性的客觀世界,而受到蒐藏者的性別、身處的文化,甚至潛意識的影響,其所呈現的是蒐藏者主觀選擇後,對自我的投射及其文化所建構的世界觀。
由此可知,要透過蒐藏品認識客觀世界並非不可能,但其中必定摻雜了蒐藏者的因素 (若以展示的角度論之,則又混雜了策展者的詮釋 ),史前館所獲贈的這批岩佐嘉親的收藏品,也內藏著岩佐嘉親先生旅遊各地時的觀點,我們必須由岩佐個人的眼光為起點,才能更精確地拼湊出這批藏品所蘊含的大洋洲脈絡。
在南島樂園遇上岩佐嘉親
實際上,本次展覽並非第一個以「南海樂園」為名所展出的岩佐蒐藏展覽。本館典藏人員整理大批岩佐先生藏品時,發現岩佐先生曾於三十餘年前以「南海樂園」為名在奈良市展出其蒐藏,我們這次延用這個名稱,即是為了突顯「岩佐觀點」在特展中的重要性。換言之,這次展覽所呈現的,並非一個靜態的大洋洲文化,而是透過岩佐先生的眼光,再度詮釋其在蒐藏旅行的過程中與當地人互動與交流的經驗,以及其對南海國度的回憶及印象的沉澱。
圖2.第一單元中「岩佐研究室」情境展示區。(戴蕾攝) |
因此,在展示規劃上,策展小組決定由「瞧!這個人、這件事 」為起點,在展區第一單元與設計廠商共同規劃了「岩佐研究室」(圖2) 情境展示。雖然「岩佐研究室」並非以真實的岩佐先生的研究室為藍圖 (岩佐先生曾於1965年成立「太平洋文化研究所」並擔任所長,因此真實生活中的岩佐先生一定擁有專屬的研究室),但設計時,我們運用了許多岩佐嘉親個人的元素,在兼顧展場安全的考量下,同時運用真品與複製品,藉著物件、照片以及燈光與陳設,在展場中營造觀眾與岩佐先生「相遇」的機會。
「岩佐研究室」的設計所帶著的鄉愁 (nostalgia) 色彩,突顯了館員們及設計師對岩佐嘉親「這個人」,以及即其大洋洲研究的詮釋。 其中,所展出的許多物件是本館人員整理岩佐捐贈物時,所發現關於岩佐先生其旅程及學術調查工作的點點滴滴,例如:岩佐旅行時所使用面印有「ボリネシア学術調查隊」 (玻里尼西亞學術調查隊 ) 的旅行箱、一捲由萬那杜寄到東京的 「太平洋文化研究所」的卷筒郵件、岩佐先生的手稿筆記與書籍,以 及田野照的複製品等,都被安排在情境展示的陳列中。此外,我們還特意強調劇場效果,運用展場光線,將聚光投射在隔間牆上的岩佐田野複製照與地圖複製品上,配合研究桌上的各種研究器具,以及保麗龍製唯妙唯肖的岩佐藏品,經營出回憶與懷舊的氛圍。我們之所以採用這種設計,而一反過去所強調的田野及蒐藏理性與科學的面向,特別著重鄉愁情緒的表現,即是為了突顯蒐藏者主觀經驗與感受在旅行蒐藏中所扮演的角色──蒐藏絕非中立的活動,物件成為蒐藏品,乃蒐藏家個人選擇後的結果 (Pearce 1993),其中影響的因素,除了科學的假設與態度外,還包含蒐藏家對自我與他者間差異的認知,以及記憶、情感,甚至潛意識等內在因素。
小結:跟著岩佐的地圖去旅行
圖3.《南海樂園》特展中展出的岩佐嘉親使用過 的西薩摩亞地圖,上面有岩佐嘉親親筆書寫的痕跡。(戴蕾攝) |
總括而論,本次「南海樂園──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大洋洲文物展」所呈現出的大洋洲,與其說是一個客觀呈現大洋洲文化的展覽 (後現代理論主張客觀的展覽是不存在的),不如說是一個「跟著岩佐嘉親旅行足跡認識大洋洲」的特展。蒐藏與地圖相同,兩者皆是人為的產物,也是人類運用調查與科學的方法,將外在世界系統化與量化的結果;其所拼湊的並非世界的本體,而是被人所認識後的世界樣態。我們除了在「南海樂園」中與岩佐相遇,更與他的足跡會合,藉著他的眼光,透過物件實體,在行徑中與岩佐嘉親「這個人」、他的經歷,乃至他所拼湊出的大洋洲相遇。(待續)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參考書目
Pearce, Susan M.
1992 Museums, Objects, and Collections, Washington : Smithsonian Institute Press.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