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傳統可以很時尚VS史前當然也可以很前衛─Suming與都蘭的巴卡路耐成長記事展有感

博物館頻道

  一個非洲,兩種展示

話題.話語

 

從史前館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海洋教育」的一些意見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62期 2009.9.1
 

從史前館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海洋教育」的一些意見

文‧圖/黃國恩


台東加走灣阿美族飛魚祭,更多是產業文化活動的意義

  教育部在2008年5月公布了修正後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最重要的變更是新增了「海洋教育」為第七個重大議題,並且將自100學年度起,由一年級及七年級逐年向上實施,此舉宣示了「海洋教育」將成為台灣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份子。站在史前館的立場,這當然是好消息,因為不論從自然史、史前史或原住民來說,都或多或少牽涉到海洋。

  海洋是全世界面積最大的自然環境,也因此一般人對海洋教育的想像仍習慣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尤其是偏重在海洋生物或海洋科學上。但是其實海洋教育是有很多面向的,海洋不僅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類的生活,甚至支配著歷史文化的發展,海洋在自然與歷史人文藝術的豐富性是不相上下的。從課綱中呈現的海洋教育架構就可以清楚顯現。

表1 中小學海洋教育的架構

主題軸

細類

海洋休閒

水域休閒

海洋生態旅遊

海洋社會

海洋經濟活動

海洋法政

海洋文化

海洋歷史

海洋文學

海洋藝術

海洋民俗信仰與祭典

海洋科學

海洋物理與化學

海洋地理地質

海洋氣象

海洋應用科學

海洋資源

海洋食品

生物資源

非生物資源

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

「海」從那裡來?

  史前館的核心領域向來是以自然史、史前史及原住民為主,表面上看起來,只有自然史的部分比較牽涉到海洋教育,但其實在史前史及原住民的部分,有很多是與海洋相關的,尤其在「海洋文化」這一主題軸中,有很多能力指標是可以連結到本館的核心領域的。有趣的是,本以為海洋屬自然環境,課綱中對海洋自然史的能力指標應該不會少,但是結果出乎意料,海洋的自然史幾乎是被忽略的(註1)。「海洋科學」主題軸強調的是以科學方式分析海洋的部分,對海洋自然「史」的描述反而欠缺,也就是說,對海洋在時間軸上的關注是不足的,例如:海洋在地球上的歷史、冰河時期的海洋、陸升海降、滄海成為桑田的原因等,這些屬於自然史的知識找不到可用的能力指標。

是海洋,也是道路


太平洋上南島民族(帛琉)的船

  另外一個被忽略的重點是「航行」,從史前時代開始,航行就是人類對海洋積極作為的重要行為之一,衍生出來的是人類對船體技術的了解,對海洋天象的掌握,對未知遠方冒險的勇氣,還有航行也是兩地人民跨越海洋進行貿易、文化交流、移民及物種遷徙的重要手段。航行在「海洋經濟活動」、「海洋法政」、「海洋歷史」、「海洋物理與化學」、「海洋氣象」、「海洋應用科學」都有涉及,但是反映在能力指標中有關航行的部分卻只有四則,只論及航運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台灣先民海洋拓展史,台灣位置在航運上的重要性,以及辨別船舶的種類與外形。筆者以為,對航行的理解應該用更大的視角來看,這個議題值得做更多跨領域的教學,尤其在第四階段(7-9年級)的學生應該更有能力針對航行做跨域的瞭解和思考。

如何「愛海」?


台灣史前人利用海貝做成的貝匙

  台灣四面環海,但是以往不管是政府或人民(尤其漢人),對海洋的關注是相對欠缺的,對海洋的態度是畏懼的,也因此在本次課綱的課程目標中以「親海、愛海、知海」為主打目標,藉由各種面向的親近及瞭解,產生對海洋的感情,進而積極關心海洋,這是一個十分正確的發展方向。但是,很可惜,感覺上大多數的能力指標仍然在教學生「知海」,似乎只有從親水活動及文學藝術上才比較有引發「愛海」的項目。海洋生物博物館每年可以吸引大量遊客,原因就在於豐富而有生命力的海洋生物是很討喜的,牠們應該是最能吸引小朋友愛海的主角,但是在「海洋文學」及「海洋藝術」的部分卻只含糊的指出「海洋」,而相對地,「海洋生物」卻是很明確地被置放在「海洋經濟活動」、「海洋食品」及「生物資源」的位置。這似乎在暗示學生,「海洋生物」是一種命中注定被人類利用的資源,好吃比好看更為重要。感覺上,整個海洋教育的思考邏輯是功利取向的,生命教育在海洋這個議題中是缺席的。我真的有點疑惑,不愛海洋生物,如何愛海?

  除此之外,海洋中吸引人的不只是生物而已,沈船的寶藏也很有趣啊!有些學者可能會認為沈船寶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是沈船寶藏背後代表的可能是一段歷史,或是一個有關海洋的法律、經濟及倫理問題,站在史前館的立場,那還是吸引學生認識「水下考古」的最好議題呢!總之,讓學生愛海的方式可以有更多的創意,能力指標列出的應該也只是一種方向,一種可能性,學生會不會愛海,關鍵應該在老師及家長的態度,而不只是這些能力指標吧!

時間與空間


蘭嶼達悟族的船,是生活是文化也是藝術

  在各個細類之中,除了「海洋歷史」直接與時間有關,「海洋科學」比較中性之外,其他的似乎都忽略時間的向度。從能力指標來看,學習的重點是了解及認識目前的狀況,相對的,了解過去的狀況(歷史)似乎是不重要的。例如「海洋經濟活動」,提到要認識國內水產及海洋產業,但是卻不提漁撈方式及工具的演變。站在史前館的立場,我會想到如何向學生介紹史前人類的捕魚方式,但是在抓能力指標的時候,卻很難可以找到可用的。在其他的細類中,大致也都有如此的情形,這或許和海洋教育課綱強調「體驗學習」的態度有關吧!(註2)。

  在海洋教育能力指標的描述中,台灣一直被放在中心的位置,這可能和基本理念中「台灣以海洋立國」的政策性理想有關。不過,海水是流動的,海洋是全世界的海洋,不是只出現在台灣四周。在立足台灣之後,海洋的國際觀是有必要再多加強的,至少在國中階段(7-9年級)是該加入更多國際觀的。

 

註1:雖然在細類中有「海洋歷史」,但主要是指人類與海洋互動的歷史,而不是海洋本身的歷史
註2:請參考海洋教育課綱中「融入學習領域之建議」之(3)教學方法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黃國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