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洲,兩種展示
文/徐 翬
文物究竟該如何展示比較好?位於紐約的大都會美術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和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都有關於非洲藝術(African Art)(註)的展廳。兩個展廳都展出在二十世紀之前製作的面具和雕刻,兩者也都透過其展品展現了館方對於非洲的意像(image),並以這些展品來教育大眾。雖然這兩個展覽都是以「教育」為目標,但展示風格和展示效果卻大相逕庭。兩個展覽差異的主要原因或許在於兩間博物館的走向不同吧?
位於美國紐約的大都會美術館館藏量傲人,展品也是驚人地多,每每進入該館,都像進入藏品森林。但是或許因為在展覽上「以量取勝」,對於各展品的詮釋相對少,大部份的展品說明牌都沒有任何敘述。在展示設計編排上,借用筆者認識的人的說法,大都會美術館的陳列方式較偏向“美學式(aesthetic)”而非教育性(educational)。而套用筆者研究所教授的說法,大都會美術館就像是個百科全書(encyclopedia),所以裡面的藏品說明都是點到為止。(其實該館本身的研究部門實力可是相當雄厚的!只是提供給觀眾的資訊很少。)
布魯克林博物館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區,藏品豐富並以fine arts
為主。建築風格上也像大都會美術館一樣有著宏偉的宮庭建築,但是作為一個地方性博物館(大家都知道,布魯克林區主要居民是非裔美人),該館努力推出各式各樣的家庭活動及與舉辦較現代性的、與非裔美人相關之展覽如graffiti之類的展覽,以及一些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展覽宗旨及目標觀眾群
大都會美術館關於”非洲藝術”的展覽有一點西方帝國主義的味道在。這個展覽只是“the
Art of Africa, Oceania, and the Americas.”(非洲、大洋洲及美洲藝術)展區的一部份。雖然這些展品是照地理區排列,但不同地域展品的展區之間並無明確界線,且該展區位於希臘羅馬藝術區及現代藝術區之間,若待久一點用心觀察就可發現,大部份的觀眾都只把這個展區當成「過道」,實際停留的時間並不長,該展廳冷清的時間總是很多。此區展品只能用”林立”來形容,而實際上觀眾學到的是什麼呢?
圖片來源:大都會美術館網站 |
由於大都會美術館有35%的觀眾是觀光客,該展覽的目標觀眾群便是這些觀光遊客及少數對非洲藝術具有學術興趣的人士。為了服務這些觀眾,大都會美術館的非洲藝術展便以給予觀眾一個”非洲的文物的概括面貌”的概括印象為目的。而展區中少數的文字說明牌便是用來服務對非洲文物有較深入興趣的觀眾的。布魯克林博物館的情況則不同。由於該館的主要觀眾是當地民眾及家庭,因此它的非洲相關展廳──這個展覽是一個獨立的展區,就叫Arts
of Africa”則設計成更容易理解、更可以吸引年輕觀眾的展覽。由於目標觀眾群的不同,這兩間博物館的展示設計也不同。
展覽呈現與觀眾反應
為了呈現一個「非洲印象」,大都會美術館依照展件的來源地將展區分成不同的區塊,每個區塊均有大量展品,讓觀眾有遊歷非洲各地的感覺。各區塊展品的形制類似,每個區塊都僅有一兩件展品有詳細的文字說明牌以說明其歷史來源及功能等資訊。但是,沒有一個任何說明牌或展板說明了同一區塊中各展品的關聯性,因此,這些展品為何被畫在同一區塊的原因不得而知,所以觀眾難以窺見各展品之間的關聯(假使它們真的彼此有關的話)。而那些「較詳細的文字說明牌」,每個牌子字數平均約在四百字上下,對於觀眾而言內容稍嫌過長。整體而言,該展覽在展品的數量和文字資訊上提供觀眾一個過於壓倒性的經驗。
布魯克林博物館的展覽方式則是「主題式」的,將展品依其文化脈絡畫分為「藝術與祖先」("Art
and Ancestors")、"Power Sculptures"等主題。此外,該展區的展區分布及動線是按照非洲的地理區來設計,據其策展人William
C. Siegmann所說,此設計是為了讓觀眾有遊歷非洲之感,且該展區的參觀動線指示也遠比大都會美術館來得清楚。另外,各展品的文字說明牌字數均在120字上下且用字淺白,據筆者觀察,連八歲小孩都可以毫不困難地流暢讀出說明牌及說明面板上的文字。有趣的是,布魯克林美術館這個非洲展區的所在位置,也像大都會美術館的設計一樣,將非洲展區設在博物館的一角。依照一些博物館學上的理論(在此就不贅述),這樣的區位設計有其背後的意識型態存在,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網查詢這些博物館的相關網站並參考他們的樓層平面圖,看看各個不同文化展區的相對位置,或可窺其奧妙。
結語
雖然兩間博物館展覽的教育目的類似,但是兩者不同的展示風格導致其不同的效果。借用筆者研究所的老師的說法,大都會美術館的展覽風格是經典式的(classic);它呈現了非洲藝術的豐富性,並提供了大量的展品「等待」有心的觀眾去發掘。此展覽宛如一座展品的森林,只提供觀眾一個模糊的非洲印象。而布魯克林美術館則相反,它的展覽嘗試去主動「親近」及吸引觀眾而非嚇走觀眾,且該展覽提供的資訊也比較容易掌握消化,因此觀眾比較能對這些文物在非洲文化扮演的角色及非洲文化中一些信仰儀式面有所瞭解。孰優孰劣,見仁見智;但這兩間博物館的展示,或許可提供我們(博物館工作者)在規劃展覽時,考量自己的需求,而透過調整展覽的手法與風格來達成目標,吸引我們設定的觀眾群。
註:African Art雖然叫作art,但所指的是蒐藏家(西方人)所認為是”藝術”的物品,而對於非洲人本身而言,這些物品通常都具有儀式性或者其他方面的功能,且有些非洲民族並沒有如西方這樣的”藝術”概念,以筆者看來,稱為非洲文物或許比較恰當。不過就筆者觀察,African
Art這個分類範疇在西方博物館界似乎非常普遍。
參考資料:
布魯克林博物館網站:http://www.brooklynmuseum.org/
大都會博物館網站:http://www.metmuseum.org/
圖片來源:http://www.metmuseum.org/Works_of_Art/department.asp?dep=5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約聘助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