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漫談考古與盜墓(上)

話題.話語

  從「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談現代人的資訊素養

博物館頻道

 

了嘎.里外木雕個展:一種和木相處的生活創作態度

博物館頻道

 

小策展人失眠日記─大學醫院界的醫龍與我的1895,在壽豐 (5)酒釀

搶鮮報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53期 2009.4.15
 

從「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談現代人的資訊素養

文/何孟侯

  我們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策畫的「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展覽中看到許多古代承載文明記錄的載體,如甲骨、青銅銘文、帛書、石刻、木簡,紙上的字畫;對古人而言「學富五車」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此語是在比喻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腦子裡擁有的知識學問,大約有五輛牛車容量裝載的簡牘那麼多,這對現代人而言,那五車簡牘的資訊量恐怕只佔用我們隨身碟儲存空間的一小部分,要是在古代,我們很多人都稱得上是「學富五車」了。

  以上所舉的例子可以讓我們意識到今昔的變遷與差距。在我們上一個世代的人們,開始被政府要求接受國民教育,學會讀書寫字,以培養每個人在社會上生存、互動的基本能力;而現在我們身處電腦、網路、數位資訊充斥的世代,除了傳統的識字能力之外,若不再加上必要的電腦素養、網路素養與媒體素養,則會很難在社會生存、發展,而所謂「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正是前述的電腦素養、網路素養、媒體素養以及傳統的識字能力這四部分融會在一起的現代人類基本生存條件。

  展覽內容的規畫真是讓我們穿越了歷史的長河,也增益了看展者的資訊素養,為什麼這樣說呢?史語所將其所藏四千年來人類所用承載文明記錄的主要載體一字排開,讓我們可以一氣呵成看到資訊載體的變遷演進過程,展場中提供宣紙讓大家體驗拓印轉載文明的感受,還運用了許多資訊科技與電腦互動遊戲來輔助展示效果,這不就讓人不自覺的融入到一個「宜古宜今」的情境當中,不論是展覽內容中介紹人類歷來記錄文明載體的演進,或是藉由資訊科技輔助展示功能的設置,都對參觀者的資訊素養有所助益。此外,看完這檔展覽將會深刻感受到,你我確實站在千載難逢的鉅變開端,人類從口語傳播、結繩記事到發明文字並能刻劃在甲骨、泥版、竹簡、石碑等媒材上流傳,這個過程可說是蘊釀了成千上萬的歲月,再到紙張的發明與使用又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而今,我們即將面臨一個未來極有可能發生的「無紙社會」(Paperless Society),進入到一個數位化的時代,記錄人類文明的載體亦由具有重量、體積的實體物質,演進到無形、無色、無空間障礙的能量媒材階段;無庸置疑,我們已然展開了「文明科技四千年」歷史長河上嶄新的一頁,但對於以能量媒材取代實物載體的未來,卻似又讓人感到難以捉摸且無限可能,畢竟行囊中帶著《四庫全書》下江南的狂想,在古代連皇帝都做不到,而今對你我而言則輕而易舉。

參考書目:謝清俊(2006)《謝清俊談人文與資訊》。臺北:數位典藏維運管理分項計畫。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林毓蓓│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