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從「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談圖書館的發展史

南島文化專欄

  臺灣原住民圖畫書展

博物館頻道

 

「公開的密室」之泥塑偶檢視大解密

博物館頻道

 

小策展人失眠日記-大學醫院界的醫龍與我的1895,在壽豐 (4)見日

搶鮮報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52期 2009.4.1
 

小策展人失眠日記大學醫院界的醫龍與我的1895,在壽豐 (4)見日

文‧圖/林頌恩


七腳川部落

倒數前七天11/15(星期六)

  佈展期間每天上下工這種感覺,超像窩寫論文期間的感覺,打開眼睛吃完飯就上工,一直寫到精疲力竭有個進度可以交差才能停工。但比較麻煩的是,做展覽還要跟其他人的時間做搭配跟切割,自己負責的部分要抓好時間交出來,免得耽誤別人接手而影響整體進度。於是這天早上,當我終於交出展覽背景的折頁文字,請燕萍看過以後確認,真的是忍不住捉狂到佩服自己而碎碎唸:「后!終於寫出來了,要寫得很含蓄又很霸氣、要寫得很事實又很模糊、明明似懂非懂又要裝懂帶過,到底~~~~真的是有夠政治化的啦~~~~」燕萍聽了也一直笑,因為要怎樣寫出一個能夠為七腳川各地後裔、還有不了解七腳川事件意義的一般人所能接受與理解的最大公約數文稿,真的很困難。就像寫論文一樣,要了解到很多事情判別資料之後,才能寫出那麼一點點覺得是對的觀點,所謂厚積而薄發,嗐~~真的不是沒有道理。

  不過說真的,寫展示文稿某個程度也很像論文寫作,遇到不懂的東西一定要先搞懂,才有辦法繼續寫下去;就算真的沒辦法完全懂,起碼寫出來的東西要裝出夠懂的樣子,才好讓別人沒辦法質疑你的自圓其說。於是這個白天忙完折頁定稿之後,我還得到吉安鄉慶修院一趟,以及到太昌部落拜訪促成這次展覽的中天使蔡信一大哥,才好補齊展場到現在還沒有半點動靜的兩塊展板內容。


日式建築的慶修院

  其實展板內容田調這件事不該是我做的,我只是很單純以一名完全不了解七腳川事件的遊客或是網友身分,來看待這個展覽應該要交代的部分。之所以會促使我這樣構想,是因為經營慶修院的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在過去這半年來已經陸陸續續做了一系列暖身活動,準備辦理七腳川事件的百週年紀念活動。隨便上網搜尋「七腳川事件」再點進去看,一定會看到慶修院在做的事: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到家家戶戶募集一碗米做濟貧工作、老照片巡迴展、募集數位相機給國中小生拍攝家鄉的活動、騎腳踏車進行舊部落巡禮等種種活動,到底~~~慶修院跟七腳川舊部落、跟七腳川事件有什麼關係,光看網路描述很難讓人有更具體的了解,還是要到現場找相關人士聊一下才行。

  先前我希望燕萍跟惠瑜這邊要親自去接洽這個部分的田調工作,寫成文字我再來修,這是比較合理的工作流程,然而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成行,只有玟慧很幸運還有跟上虹妮那次到太昌部落的實地拜訪而有較多了解。尤其先前壽豐鄉這邊的田野訪談內容,耆老多半只能提到事件後遷徙到各地定居的記憶,再後面的事就全都沒了。當我看訪談文稿時,一直覺得脈絡很怪欠了什麼似的,如果展覽結構只做到遷徙到各地定居之後就中斷,那種非常奇怪的感覺就像到高檔西餐廳吃完牛排以後馬上撤盤,沒有甜點飲料跟水果來當作延伸與結束。如果沒有這個區塊,觀眾的觀展情緒就沒有辦法沉澱,得到餘韻猶存的回味,或是展望未來的新生與勇氣,而且應該蘊藏在其中交代出來的事情也不會被理解。所以無論如何我堅持這個部分一定要做,就算是自己跑一趟也有那個必要。

  開展前七天還在做大區塊基礎田調,真的是很誇張,我真的是不知道該怎麼繼續玩下去又得硬著頭皮做下去。然而對於未知所抱持的好奇與想像,又讓我感到有種莫名的興奮。就這樣,很會迷路又很會找路的我終於順著協會工作人員美惠的電話指示來到了慶修院。


慶修院募集愛心白米,邀請大家佈施

  美惠首先很熱情地播放一塊慶修院的介紹短片給我看,看著看著,像是有一道曙光打到了我,湧現了深深的感動。我終於找到可以把慶修院跟七腳川事件連在一起破題下去寫展示文稿的切入點了。原來慶修院的存在,是因為日本人早就想把七腳川社廣大的傳統領域拿下來做移民村、做建設,因此也算是藉著七腳川事件趕走族人取得這塊土地開始經營第一個官辦移民村,由於移民到此地生活很容易水土不服而生病,慶修院就是日本移民為求平安而募款興建的。日本這群新移民先前在本國的生活並不好,為了追求改善生活的可能,放棄變賣自己在原鄉的所有來到新天地想要打拼,但在戰後又再度一無所有的回到日本;逃過一命的七腳川族人也在事件發生後,一無所有的遷徙流離來到異鄉,散佈在各地開始新生活。這兩者的共通點都在於一無所有當中求生存,如何盡量把他鄉當家鄉活下去,這就無分日本人或阿美族人了,而是回到人類最普遍最單純的需要。如果人與人之間都能珍愛自己腳下生活的這片土地,把他鄉當作家鄉,那麼無分先來後到大家都能在此地安居樂業,這不就是慶修院這幢日式建築古蹟留存到現在所能給今人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嗎?這不也就是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透過慶修院在努力從事的方向嗎?

  曙光開了,也跟美惠聊開了,我知道這一趟、這個地方,我來對了。

  然而接下來到舊部落展開的撼動,才是被曙光曬傷的開始。


腳踏車遊舊部落,出發囉!

蔡大哥解說舊部落守護神的居住地

昔日的痔瘡之地現在是墳地

  這個下午,我跟著報名參加協會主辦的腳踏車之旅,由導覽志工一路解說帶著我們一群外地來的朋友來到舊部落,在荒煙漫草中看到移民村的水泥遺碑,那種親身處在歷史點的感動是很不一樣的。尤其是當我們騎過一片很大的空地,「就在那裡,七腳川事件爆發的東門!」那一刻……一百年了,這裡從原本一處傲視奇萊平原的強大部落、所有外人要進入這個部落都得通過年齡階級年輕人管控的出入口,變成了日本人的官辦移民村,之後隨著歲月流變成為一片荒地,其中的轉折流動有多少血淚悲涼,而今流散在各地的七腳川後裔,是否有機會重新回到這個祖居地認識這裡還有自己身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總之,有很多複雜的思緒跟心情在我內中波動,此刻,終於,我來到了這裡。

  腳踏車彎進了後頭太昌部落的巷道,頓時,長橫木雕牌子上赫赫幾個大字「七腳川部落」出現在眼前,這可是我第一次看到有這種字樣的標的物出現在眼前,昭告著我七腳川不是只存於書面上的過去而已,而是至今仍然留存的地方,光這種歷史感就讓人激動不已。等到我們在教會裡頭聽完蔡信一大哥的PPT簡報,更讓人感受到曾經在這塊土地發生的今昔一切。

  蔡大哥除了解說一幀幀發生過的黑白歷史照片,把發生七腳川事件脈絡的前因後果講得很清楚,也非常仔細地把七腳川舊聚落的幾個地標跟現在的街道做一個比對,得以把人對七腳川模糊的印象從厚厚的訪談資料與報告書中解放,一下子來到太昌部落週邊一山一木的鮮明彩景當中。

  接著蔡大哥也陪我們騎腳踏車繞行舊部落邊緣,隨走隨停就解說。我們前往舊部落的西側入口,沿著守護神的居住地一路往下騎經過痔瘡之地,這個突起的丘陵地,聽說其由來也跟七腳川的強大有關。往昔族人從外面耕地回來,都會在這裡稍做整理與停留,拍抖鋤頭等工具上的土塵,由於部落人口眾多,久而久之撢下來的土塵就形成了小丘,就像長了痔瘡突出來一樣……這類與眼前交相印證的部落文史,都不是看訪談稿揣想地方與地名所能獲得的真實感,我只能說,如果沒有來這趟腳踏車之旅聽蔡大哥解說就想把七腳川展覽做出來,那真的是比緣木求魚還不可能。

  在舊部落南側入口結束腳踏車之旅後,我又重回太昌,正式拜訪蔡大哥。我們從他當初怎樣跟著素珍老師到各地拜訪耆老開始聊,兩年下來擔任報導人的經驗累積,讓他成了對七腳川事件最了解的中生代。由於原部落受到打壓滅社,對於現今散落在各地的七腳川族裔,如何重新建立自己的族群意識與部落認同,就成了蔡大哥最掛心的事情。而對阿美族來說,如何把部落人與人之間的層序關係建構起來,首先就是要回歸年齡階級體系,於是這促使他透過父親蔡清發擔任頭目期間,一家一戶透過戶籍謄本上出生年月日的詳細資料,把部落男子依老少年齡重新編入年齡階級的循環,讓中斷了六十多年的年齡階級名字可以再現在現在的小孩子身上,並且在豐年祭之前辦理訓練,讓部落年輕人對傳統的認知與接觸更強更多,也啟動了大家對部落事務的參與及認同。一個新的七腳川部落意識已經在形成與進行……

  我們聊了很多很多,不管是對於我之前從文字上看到的認識與不認識的七腳川,或是部落青少年工作的心得交換,或是往後部落可以怎樣就導覽解說進行參訪配套等想法,有了很多很多的展開。不過當下最緊迫的收穫則是,我大概知道可以怎樣發想後面這幾塊展板的敘事理念了,那種感覺就像處在論文寫了很久可是一直寫不通的狀態,忽然被老師一點就豁然開朗,感受到撥雲見日的清明。

  在開往花蓮市區的路上,我的情緒是既高漲,又低落。我並不是覺得自己出來做田調很辛苦,或是做田調不該是我做的事,而是今天我是在部落協助策展,如果說策展團隊真要把做展工序學會的話,照理說田調這類最前端的事,就該是當地人去完成,為什麼變成是我在收拾?我可以理解當地公事公辦的態度,認為只要把鄉內七腳川文史搞定就好,其他地區無法納入考量或是力有未逮而做不到。但是今天我們在做的是以七腳川為主題的展覽,就應該很中性不分地域把這些都納進來考量,就好像如果客委會今天要做以全國客家人為主題的展覽,就不能只提美濃、新竹而略過關山不提;如果主題是全球客家人,除了源頭的中國要提,馬來西亞跟印尼等地也不能忽略,眼界不能自我限制到只看見臺灣而已。總之,我還是希望就展覽的角度就事論事去蒐集資料,展覽才會有完整性。

  只不過這回,唉,又是我太天真了嗎?還是我又踢到地方勢力的鐵板呢?以前在成功鎮做展覽時,部落策展人筱帆就曾經提醒我,不要太以博物館的角度思考或是想要攪動、改變地方的生態,畢竟展覽只會在地方展出一時,而地方複雜的結構則是永遠存在而難以被外人挑戰的。

  晚上八點半,當我飢腸轆轆開到了花蓮市區,差點彎著肚子踉蹌跌撞進去餐館。聽著店裡傳來的福音詩歌,眼前這碗熱湯真是讓持著湯匙顫抖的我喝到差點掉眼淚。感謝主,儘管過程有許多不順,然而總是有天使的出現陪伴著我們走過做展覽這一路,也更堅定我們不要辜負眼前這麼多幫助過我們的人,起碼,要做出一個能夠對得起我們所有訪談對象的展覽,那也是我們向來,最在乎的事。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一起走一段:原民會大館帶小館合作計畫」網站:點這裡

「醫龍2」官方網站:點這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林毓蓓│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