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人的推動對公立博物館營運的影響
人獸形玉耳飾
傳統與變革─物與人的詮釋
我的溯與塑:我的創作力量與部落的關係
 
 
史前館電子報第14期 2003.07.01 
   
 

傳統與變革─物與人的詮釋/喬宗忞

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為了一睹馬可孛羅在「東方見聞錄」中所描述的東方,而「發現」了早已有人居住的美洲,從而使歐洲得以殖民美洲,也改變了許多地區原住民的命運。

隨著西方文明不斷藉著殖民向外擴張,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在不同時間為不同殖民政府以大同小異的方式統治著,因而經歷了相似的被殖民經驗-土地被奪走、族群被屠殺或是奴役,而文化及自我認知更因西方宗教、現代國家之進入而遭到扭曲。然而只要族群仍存在,文化便不會滅絕。

從西元一五九三年西班牙殖民開始,北美國南原住民便進入了被殖民的階段。一八二一年由墨西哥統治,一八四八年為美國政府接手統治。

一八八一年,橫貫美國西南的鐵路開通,美國西南原住民的工藝與文化和西南地區的特殊景觀同時成為觀光消費的對象。一九七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展開,包括原住民在內之各少數族群群起爭取權益,將原住民的創作與西方主流文化之藝術等量齊觀。

遠在地球另一端的臺灣原住民的故事,由一六二四年荷蘭人佔領臺灣開始;一八三六年荷蘭人由中國東南引入大量漢人,成為原住民的強力競爭對手。一八九五年,日本殖民臺灣,臺灣原住民被納入現代國家的統治之下。也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開始了「被現代化」的過程,主體性受到嚴重的挑戰。

在一九八0年代展開的原住民運動不僅爭取了原住民的各種權益,也大大提高了原住民的自我認同與族群意識。工藝的振興是肯定自我的表現;而以植基於族群文化的各種創作,則是原住民表達自我的方式。

在特展中,我們以北美西南原住民史前文物來說明他們在美國西南的久遠歷史;以儀式來證明他們文化的持續力;各種工藝品及藝術品來表現蘊涵在文化傳統中獨特而強大的創造能量。以時間幅度跨越五千年的考古學標本、民族學標本來呈現北美西南原住民的過去;以原住民的工藝品、藝術品來呈現北美西南原住民的現在與未來。由不同時代文物的製作方法、造形、圖案以及用色,可以找到變革與傳統之間文化延續的軌跡。

另一方面,我們以東部布農族的紡織工藝來呈現臺灣原住民的故事。除了用包括動畫在內的各種媒體,說明布農族如何由織機的製作到織成一疋布。

以外,我們試著由與布農族朋友共同工作的過程中,整理出布農族對織布的看法-有六十多年織布經驗的Hudas,她不自覺地延續了傳統;霧鹿國小的小朋友則強烈地以傳承文化的心情學習織布;麻打黑絲的李神父,以織布來肯定自己文化的價值;布農部落的那布則站在全球化的平台上,堅定地相信布農文化使人類文化更多彩。

北美的部分,乃是從研究者的觀點,嘗試以物件之間的聯繫來說明長時間、 大範圍及不同工藝之間的文化連續性;臺灣的部分,則結合原住民的詮釋,嘗試由人或組織的角度來表現文化延續的機制,以及原住民的主體性。期待能藉著兩組對立但互補的架構,以及物與人不同的呈現,來勾勒出原住民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特展中北美西南原住民的部分是由美國德州理工大學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共同策畫,謹此說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