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與南亞語系(Austroasiatic) 的史前人群關係:相遇於新石器時代的南海海域(上)
博物館頻道
  與部落共舞-記屏東縣牡丹、南和部落的「史前館日」活動

博物館頻道(特展導覽)

 

體會天人合一的境界
─「2008科學季『原』來如此」特展介紹

搶鮮報
   
  編輯語
 

博物館已經六歲了

博物館開館至今已經六年了,而六年對一個博物館來說,卻只是開始。回顧過往,博物館在開館前夕的祝融無情肆虐,致使展廳因修復而延後開館。在全體館員的努力不懈中,這幾年來,博物館繼續不斷地在學習與成長;學校教育、社區營造的結合及國內外大型特展的巡展,逐漸累積許多珍貴的經驗與成果。為慶祝本館在8月16日的六週年慶,當天館內安排有一連串的活動,包括學生寫生比賽、園遊會、典藏庫房參觀等,歡迎各界蒞臨參與及觀賞當日的各項活動。

南島研究一直是本館研究與發展的重心,本期電子報從科學與考古層面來剖析南島語族的發展脈絡。即將在8 月3日於本館第三特展室展出的「原來如此-南島與科學」特展,是由本館與國科會合辦的一項富教育寓意的展示。有別於西方主流科學的思維,本特展呈現南島民族的生活智慧,提供社會大眾及學生從生活中認識不同民族的文化與生活,思考科學的目的,體認科學的精神。

南島語系與南亞語系在考古學上的關連如何?亞洲地區的食糧--稻穀,它牽扯出人類行為何種的關聯?詳讀本期的「相遇於新石器時代的南海海域」史前人類因稻米衍生研究的生業系統,可獲得啟發性的解答。

在博物館與社區營造的計畫下,將平時在史前館辦理的展示、原住民樂舞與教育活動帶到偏遠地區,與部落民眾進行文化交流。除了分享博物館的各項資源外,更是為民服務及行銷博物館最直接的方式。將博物館各項活動資源整合直接帶入社區分享,希望民眾可以充分體會本館願意付出的誠意與勇氣,本期「與部落共舞-記屏東縣牡丹、南和部落的「史前館日」活動,詳實紀錄了這次的活動經過。

 
  博物館花絮
 

7/13在教育資源中心舉辦的親子活動「繡創意-珠繡網球帽」,活動中除了介紹以珠繡的技法來縫製專屬於自己的網球帽以外,課程中還簡單介紹了排灣族的傳統刺繡圖紋。

在參加動手做的成員中,其中有位爸爸帶著7仙女一起來參加這個活動呢!參加的小朋友很興奮的選著自己喜歡的帽子和珠子顏色,在聚精會神地聽完老師講解後,便開始認真的畫草圖、拿起針線、串珠、一顆顆繡在帽子上,可愛的小手來回的努力串繡著,別以為她們年紀小,刺繡圖紋的功夫還真厲害,耐心完成後,小朋友很有成就的將自己親手做的帽子戴在頭上讓我拍照留作紀念,並將自己動手做完成的網球帽帶回家,實用又獨特。

這幅溫馨的親子共同合作完成的畫面,也是教資中心所舉辦親子動手做活動希望達到的目的-寓教於樂、並促進親子共享融洽時光。

 
 

 
史前館電子報第136期 2008.08.01 
 

南島語系(Austronesian)與南亞語系(Austroasiatic)的史前人群關係:相遇於新石器時代的南海海域(上)

文 / 吳意琳


南島語係分布圖 引自http://fr.wikipedia.org
/wiki/Langues_austron%C3%A9siennes

  過去討論台灣在新石器時代與島外人群的互動關係多朝向東南亞以及大洋洲方向尋找連結,特別是在「南島語族起源於台灣」這一個說法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力後,而台灣與其他區域的互動似乎較少被提起討論。因此我們試著以新石器時代稻米生業系統的擴散傳播,討論南島語系人群與南亞語系人群早期在南海海域互動的可能性。

稻米起源

  稻米為人類所栽培已有相當長久的時間,有著接近萬年以上的歷史,而稻米的起源與傳播,一直是個相當複雜的問題。早期稻米被認為起源印度或日本,因此梗稻(japonica)又被稱為日本型稻;秈稻(indica)又被稱為印度型稻。自從中國雲南發現四千多年前的碳化稻、長江中游與下游陸續出土八千多年前的稻米遺留、尤其在杭州灣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出土大量的稻米遺留後,中國長江中下游作為最早稻米起源地之一,則是相當肯定的答案。

  然而,稻米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人類所採集、栽種和馴化之後,是如何傳播到其他地區的?傳播的方式是透過海洋傳播還是陸上傳播?這個問題值得探究,是因為傳播的路徑即間接的說明了區域間人群互動的情形。

▲TOP

 
 

與部落共舞-記屏東縣牡丹、南和部落的「史前館日」活動

文/林建成 圖/胡智偉


於文化園區歌舞館演出--洪水之戰

一、前言

  2007年史前館結合展示教育與公共服務二組資源,推出「部落的史前館日」計畫,希望將平時在史前館辦理的展示、原住民樂舞與教育活動,帶到偏遠地區,與部落民眾進行文化交流;除了分享博物館的各項資源外,更是為民服務、行銷博物館最直接的方式。

  詳全文▲TOP

 

 

體會天人合一的境界
 ─「2008科學季『原』來如此」特展介紹

文/ MayawKilang


史前玉器製作技術高超精進

  對於「科學」,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誤解,認為現代的「高科技」才是科學,或甚至認為「科學」是外來的產物。其實不然,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或先人的生活智慧、抑或是習俗活動,事實上都隱含著科學知識在其中。因此,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為推動大眾科學教育,2008年的科學季以「生活即科學」為展覽的主軸精神,去呈現生命及生活相關議題背後的科學,讓一般社會大眾及學生從生活中認識科學,體認科學並不只是像奈米那種高深的科學,它也可以非常生活化,就如活著本身即充滿著科學,科學其實就在你我身邊,並非專屬於學校殿堂上的學問。

詳全文 ▲TOP

 
 

最新活動訊息:http://www.nmp.gov.tw/content/nmpweb/news.aspx

教育活動:

  》本館

  • 「2008年史前考古夏令營」Digging the Past
    活動對象針對全國高中高職學生(含國中高中應屆畢業生)及大專生、大學生。名額18名。研習時間:
    第二梯次:8月23日~28日
    http://www.nmp.gov.tw/edunews/digging97.htm
  • 好聽好玩故事屋—『神話魔毯--魔法精靈說故事』
    時間:每週日上午10:00,地點:史前館教資中心精靈魔法屋
    每場限25人,採預約報名,報名請洽(089)381166轉523、592,如預約未額滿則於當日開放現場報名。
  • 親子活動,教育資源中心
    8/10(日) 14:00~17:00,再生手紙扇,限量40份,材料費100元。
    8/17(日) 14:00~17:00,豆莢創意風鈴,限量30份,材料費 100 元。
    8/31(日) 14:00~17:00,繡創意-傳統頭飾,限量40份,材料費150元。

  》主題活動

  • 嗨!薏米珠!親子工作坊
    日期:8/2、8/9、8/16、8/23、8/30(週六,下午2點至3點以及3點半至4點半,共2場。)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
    小小民族學家IMMI邀請親子家庭預約參加,藉由遊戲的體驗,實地體會薏米珠的田野調查,啟發對環境的觀察力,看平凡的薏米珠如何變身亮眼的小珍珠。

  》影片欣賞

  • 太陽公主 片長:74分鐘 8/3(日) 14:00
    故事的主軸環繞在艾卡莎於旅途中逐步體認到的愛及心靈的成長。順著影片中的旅行路線,觀眾將可看到埃及特有的景色,如蘊育大地的尼羅河、漫天風沙的遼闊沙漠及神祕的高聳金字塔等,進入埃及祕境,同時見證埃及王朝的興衰變化。
  • 將軍與忠狗 片長:72分鐘 8/24(日) 14:00
    改編自一段俄羅斯鮮為人知的傳說:有隻失去主人的狗狗想要找個溫暖的家,某天牠遇上了一位解甲歸田的俄國老將軍…。本片悠揚的樂章引領你遨遊絢爛的聖彼德堡!

  》卑南文化公園

  • 天籟之音的口簧琴:親自製作與吹奏教學
    8/9(六)9:00~15:00,口簧琴不僅呈現音樂,也可代替語言用來傳達情感,更可以是一種秘語或暗號。卑南文化公園透過口簧琴製作與吹奏教學,延續此即將失傳項的珍貴技藝。
    地點:卑南文化公園展示廳教室 活動材料費:100元(提供午餐)
  • 卑南文化公園「定向運動」教師研習會
    8/25(一) 09:00~17:00,這是一項體力、智力與意志力並重的運動。藉由學習操作指北針及認識定向地圖的符號,觀察周遭的生態環境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地點: 卑南文化公園考古工作室。
  • 摩登史前人新玩意,史前玉工坊—卑南古玉DIY
    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1:00、14:00~16:00。卑南玉飾製作之精美常令人嘆為觀止,因此對於當時高度的工藝技術水準,有著探尋與實際操作的欲求,為讓卑南玉飾的磨製方法與穿孔技術,能重現眾人眼前,特別準備砥石及仿製了古老的鑽孔器,俾使能再現卑南玉飾的風采。材料費100元,體驗時間30分鐘至1小時。

特展:

  • 2008年科學季「原來如此-南島與科學」特展,自97年8月3日至98年2月28日,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第三特展室。
    此特展呈現南島民族的生活智慧,如何有別於西方主流科學的思維?讓社會大眾及學生從生活中認識不同民族的文化與生活。思考科學的目的,體認科學的精神,從過往到現在一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 「嗨!薏米珠 — 種子的手作藝術」特展,自5月20日至8月31日展出,地點:史前館一樓左側穿堂。
    在世界各地,人和薏米珠有著各種不同的關係……,
    菲律賓Tipori的女性們,用薏米珠裝飾的手製藝品賣給觀光客;
    寮國的孩子們手上把玩的娃娃,有薏米珠串成的小項鍊;
    泰國和緬甸的購物中心,販售薏米珠裝飾的商品,展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台灣賽夏族於矮靈祭使用的節奏樂器,是以薏米珠與竹子製成的臀鈴。
    這個特展,我們將透過薏米珠的手作藝術品,串連起世界各地人們利用植物種子的生活經驗與美感呈現,透過與薏苡的對話,了解人與植物的關係。 展出內容包括:「薏苡植物的生態學」、「世界各大洲的薏米珠工藝」、「旅行博物館的概念和足跡」與「本展的策展過程」。此外,還特別增加台灣地方特有的薏米珠手作藝術,如賽夏族臀鈴、蘭嶼的貝殼項鍊等。
  • 「2008─如鼠家珍」鼠年特展,自5月13日至98年1月23日展出,
    地點:史前館二樓迴廊
    鼠類
    在生物分類上究竟有多少族群?
    在生態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在考古研究中又提供了什麼樣意義非凡的線索?
    台灣原住民族中泰雅及阿美族人為了保護穀物不受鼠患,穀倉建築上有哪些因應的防鼠設施?
    蘭嶼達悟人的傳說故事中,老鼠怎麼變成了魚?
    南王卑南族人所稱的古拉寶,又是如何神奇的老鼠?
    「2008--如鼠家珍」將一一為您解說。
    觀眾並可透過展板上播放的影片,學唱卑南族人稱頌老鼠的有趣歌謠。
  • 遠古臺灣的故事—探索史前文化,展出時間:7/1~9/30
    展覽地點:知本老爺大酒店B1
    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已有3-400萬年之久。通常我們把有文字紀錄的時代稱做歷史時代,文字紀錄之前稱為史前時代。
    臺灣早在2-3萬年前已有史前人類居住,遺址即是過去人類生活所留下的生活遺跡,它包含了生活物質的遺留堆積,我們稱為「文化層」。文化層中通常保存了建築、其他構造物及生活器物的遺留,其中最常見的為陶器、石器、骨器等史前器物。
    史前時代依時間順序分為以漁獵、採集為生的舊石器時代;農耕、畜牧、製作陶器的新石器時代;有金屬物出現的鐵器時代。
    讓我們想像搭乘穿越時空的時光機器,回到遠古的臺灣史前時代,一起看看史前人類的生活。

演出:

  • 本館六週年慶活動行程
    97年8月16日(六)
    時 間 活 動 地 點
    09:00~14:00 學生繪畫比賽 全館
    09:00~12:00 民族學標本參觀 典藏庫
    09:00~17:00 捐血活動 視聽中心前迴廊
    14:00~19:00 愛心園遊會 山之廣場
    15:00~15:30 開幕活動 山之廣場
    15:30~18:00 創意舞台秀 山之廣場
    18:30~20:00 館慶之夜 山之廣場
  • 97年原住民文化暨樂舞創新培植計畫

    系列三 創新培植研習
    對象:原住民部落舞團之編舞人員、舞者等。
    研習課程時間:8月23、24、30、31日

    以故有原住民族樂舞展演型式為基礎,創作以故事、戲劇、歌舞劇為主軸之呈現方式,進而延伸為各族群、部落特色文化的展現,藉由此課程學習,為文化延續帶起一股新的氣象。
    報名相關事宜:請隨時注意「本館網站->最新消息」之訊息。
    洽詢專線:(089)381166轉726或768

地點:本館玻璃屋餐廳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浦忠成│執行編輯:劉世龍│助理編輯:林娜鈴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