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魔毯,前往原住民神話世界,一起飛翔吧!─『神話魔毯~魔法精靈說故事』籌備緣起
在博物館創造無限可能-魔法精靈說故事
「嗨!薏米珠-種子的手作藝術」特展策展經驗分享
史前館電子報第133期 2008.06.15 
   

「嗨!薏米珠-種子的手作藝術」特展策展經驗分享

文 / 吳佳美、陳毓書、古稚庭、范郁玟、羅素萍、劉姿君
/ 張至善 


展場組與老師討論展品的上架

教育組、文宣組與展場組一起討論

  「嗨!薏米珠-種子的手作藝術」特展於5月20日上午舉行開幕儀式,吸引多位地方藝文人士及媒體蒞臨。本次特展主要是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學生策劃,本館展示教育組協助。策展的經驗對於學生來說既新奇又有趣,從學生的經驗分享也可以瞭解到兒文所學生的用心,同時藉由他們的組別分工,也瞭解到團隊合作的重要,以下我們就一同分享他們的經驗心得。

教育活動組—吳佳美

  在這次的策展中,教育活動組肩負著將「薏米珠手作藝術」正確無誤地傳達給參訪者的神聖任務。從陌生到熟悉,過程活動的細節設計是費了很多的腦力與心力,不斷地刪減、修改與新增,所構思而成。

  教育活動組在計畫的擬定上,首重策展意義的傳達,詳細規劃活動動線,清楚介紹人與植物及環境的關係。同時,透過田野調查單的設計,讓大小孩子體驗民族植物學家的實際調查經驗,加上實體薏苡植物的觀察與搗薏米珠活動的規劃,讓參訪者了解薏米珠外殼的堅硬特性,也藉此結合了趣味以及視覺和觸覺的享受,並在活動尾聲提供DIY手作材料包,達到知識文化傳遞與創作的結合。

  由於組員見面相處時間有限,在策展的過程中,三人線上會談交流與創意激發成了必然的狀況,工作時間也常因此延長至午夜。想法聚焦後,也並非是最後的拍板定案,還得再和老師以及其他組員甚至於日本學者不斷地確認再三,雪片般電子信件的往來與刪修成了教育活動組的家常飯。三人齊坐在電腦前賣命撰寫手冊文案的場景,至今仍依稀可從記憶中探尋身影;開展前如火如荼的穿針引線,讓鮮少做針線活的我們過足了癮!儘管過程繁複,教育活動組相信策展過程中的辛勞與點滴,會在日後參訪者中的笑容與滿足找到成就。

空間設計組—陳毓書

  空間設計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全然陌生的領域,所以,我們小組在合作之初,就希望先把空間設計的基調定下來,那對參展人來說是第一眼的印象,也是整體的吸引力所在,因我們的展品是世界各民族的手工藝品,圖樣和顏色都很豐富,而且富有簡樸風,依照展品的特質與展場的特性,我們將展場空間的基調定為簡樸自然風,主要的色調是綠色,除了不會搶走展品的風采,也與展場空間的光線和牆壁的顏色相搭配。

  剛開始我們希望加上漂流木的元素,除了符合我們的基調,也是台東的一個特色,但是,我們對漂流木的特性和藝術裝置不熟,也很難收集到需要的漂流木,所以,我們將漂流木改為胚布布飾和竹子,將胚布布飾畫上展題薏米珠,剪成流蘇狀作為門簾,擋住員工進出口,除了裝飾也具有進出方便的功用,至於竹子是我們去都蘭山自己砍採的,回來後還經過兩三天的除蟲消毒,避免汙染展品,將一些壁飾和門簾以竹子吊掛。

  大部分的展品都是深色調,我們為了將展品表現出來,則使用淡米色紗布鋪在展櫃桌面,一針一線的將展品固定在紗布上,這也是為了讓參展人更接觸展品,因為我們不使用玻璃櫃將展品隔離,而採取開放式的展示方式,所以在展品安全維護上要做更多的考量,除了將展品固定外,並以棉線牽圍隔離,同時製造出參觀的動線。

空間設計組—古稚庭

  空間組的工作內容,不但包含了展前的區域規劃同時也必須將我們的設計落實在空間之中。在規劃的初期,我們還無法將設計的畫面浮現在腦海中,因此就一再的逼迫自己經常去看展場,也練習以比例尺動手畫出空間圖,因為不是美術專業人員,所以這部分的嘗試也算是自己能力的一大突破。展示的空間規劃,隨著討論與實作,漸漸地在腦海具體成形。

  面對的挑戰還不只這樣,我們必須克服很多如何將構想落實的困難,例如訴求的對象是兒童,現成的展櫃就顯得太高了,該如何呢?簾子的展品需要掛著,才能顯示出展品的美,但是要如何在博物館懸掛東西,而不破壞場地或展品,非得好好思索才行。要用自製的組合櫃,需要用到空心磚,可是大量買的話費用很高,要如何克服?想要用竹子當固定支撐物,但得要先除蟲才行。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擺放展品,原本以為是一件很簡單的工作,但是經過日本旅行博物館人員指導過後,我們才知道以專業博物館員的心態是要把展品當作有生命的寶寶去呵護愛惜的。

  對我而言,最寶貴的經驗是對台東這塊土地有更多的認識,這個地方真的很神奇!想要竹子,就有朋友載我們去都蘭山上砍,後來才發現市區靠近大同戲院附近,就有一戶賣竹子的人家,一根才10塊錢,他還會幫你刨得很漂亮。想要便宜空心磚,就真的在海濱公園附近找到一家一塊只要20元的商店,這種商店在其他地方應該是很難尋獲的吧!

空間設計組—范郁玟

  「空間設計組」這是一個我從未接觸過的領域,無疑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本來以為空間設計只要知道如何擺設就可以了,實際佈展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空間設計組包含的範圍真是廣大,舉凡在展場空間的所有物件,都是空間設計組要負責,這可真是出乎意料之外。展場所需要的竹子、搭配展品的物件都必須由我們自己去尋找,剛開始真的很像「丈八金剛」,摸不著頭緒,好在有老師以及經驗豐富的伙伴給我們方向,甚至帶著我們去砍竹子、除蟲等等。為了尋找合適的模特兒,必須四處去訪問台東縣內的藝術工作者,也為了要讓自己更有空間設計擺放的敏銳度,更是三不五時去參觀展覽。這些相關佈展前的經歷,原以為已經相當豐富,也認為自己已經想得很周到了,但是當日本老師以及日本來的協助伙伴,共同參與佈展的幾天,才讓我發現我們想得還是太過粗略了,卻也學習到很多佈展的小細節。和專業的人員一起共同工作,讓我對於工作的態度更為謹慎。整個策展過程中,除了學到很多實際上技巧,讓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一個團體如果沒有共同的信念和溝通,很容易會產生彼此間的誤解,所以我真的很珍惜這次和大家合作的經驗,這將會豐富我的人生經歷。

文宣組—羅素萍、劉姿君

  「嗨!薏米珠」展覽裡,只要您看到的immi立牌、展板、摺頁、小手冊、田野調查單和外面的布旗、海報等,都是游老師與策展人員投入無數的時間與腦力,再加上文宣組夜以繼日在電腦前完成的作品。跟大家一樣,第一次拿到實體的文宣品時候,也是開心不已,就好像孩子出生般的感動。因為這中間是與老師、同學、印刷廠的一來一往溝通中不斷地修改修改,磨鍊著大家的耐性以及溝通的技巧,並且將策展理念及訊息轉換成文宣品,期望能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實際走進史前館的展場空間,一起來認識神奇的薏米珠種籽。

  在討論後,我們將此次展覽的對象設定在小學生,課堂中產生許多的想法與花火,最後在明順的巧手設計下誕生了immi寶寶,真是符合民族植物學家的小徒弟形象,還有積極冒險的精神,不久又延伸出了各種造型的immi,讓來參觀展覽的小朋友各個開心不已,還有人搶著跟他合照還有交朋友,看來粉絲群會由台東擴及台灣再跨海到日本唷!

  最後,希望大家在拿到「嗨!薏米珠」的任何文宣品時,可以好好地翻閱以及細心品嚐文宣組的用心,認真地寫田野調查單,朝小小民族植物學家邁進。

(本文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