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豎把圈足罐是卑南遺址最常見的陪葬陶容器,因此常被視為代表卑南文化的陶器類型。但圖片所示這三件陶器都不是出自卑南遺址,而是長光遺址的出土物,且三件陶器之中,只有一件屬於卑南文化的遺物。另兩件,一件屬麒麟文化遺物,一件為花蓮溪口的花岡山文化遺物。三件像卑南類型的陶器卻分屬不同的文化,又一起出現在長光遺址上,它們要如何分辨?其背後又有什麼涵意呢?
大約在距今3,000至2,000年前之間,台灣花東海岸之間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從北至南大致可分為花岡山文化、麒麟文化和卑南文化。這三個文化所製作的陶器有著肉眼可以判別的基本差異。花岡山文化的陶器器表會塗上暗紅色的彩,紅彩剝落後,陶器外表呈褐色或黃褐色,器壁胎色則呈黑色或灰黑色。陶質大多夾砂,有少量的輝石顆粒。燒成硬度大,器表少剝蝕。麒麟文化陶器多呈鮮亮的橘紅色,陶質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兩種,泥質陶多屬小型器物所有,大型器物質地全為夾砂陶。夾砂陶的摻合料以安山砂為主,有大量的輝石顆粒,閃閃發亮,明顯易辨。燒成火候夠,器壁胎色常與器表相同,但陶質鬆軟,器表易剝蝕露出粗糙的器壁。卑南文化的陶器也呈橘紅色,但較為暗沉,陶質多摻砂,摻合料以扁平狀的板岩砂為主,密度很高。陶器外表易剝落,露出像水泥中摻級配的粗糙器壁結構。器壁胎色則多呈灰色。上述三個文化的陶器特徵,充分顯示在圖中三件雙豎把圈足罐上,所以縱使混雜在同一遺址上,也很容易將它們區分開來,但問題是它們為何會一起出現在長光遺址?
長光遺址位於花蓮溪口與卑南溪口的中點,是一處特殊的祭祀與埋葬的遺址,遺址中出土各式陶器、石器及玉器等祭祀物。用寶貴、奇特之物敬天地鬼神是人類的普遍性行為,所以在長光遺址出現同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卑南文化與花岡山文化的陶器,是可以接受的現象,但其中值得思考的是為何來自三個文化的陶器會有如此高的相似性?是一個文化分裂成不同的地方相?還是不同文化接受同一種文化因素?還是其他原因?這是個相當複雜的問題,也是東部史前文化待解決的課題之一,目前的考古資料尚無法清楚的解答。而一旦有了解答,台灣考古界爭論許久的卑南文化與麒麟文化的關係應該也會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