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長光遺址的雙豎把圈足罐
卑南文化公園
  愛戀的樹(一)苦楝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的藏品維護
Q&A
  考古學家為什麼要研究陶器碎片?
搶鮮報
   
  編輯語
  本期電子報介紹長光遺址的雙豎把圈足罐、滿樹紫花的苦楝,並且帶你走進博物館藏品維護的世界。你知道考古學家為什麼要研究陶器碎片?本期的電子報告訴你答案!  
  史前館之美
 
 
本館行政大樓外迴廊
   
  史前館首頁 訂閱電子報  給編輯的話
史前館電子報第13期 2003.06.15 
 

長光遺址的雙豎把圈足罐/李坤修


長光遺址出土具麒麟文化特徵之雙豎把圈足罐

雙豎把圈足罐是卑南遺址最常見的陪葬陶容器,因此常被視為代表卑南文化的陶器類型。但圖片所示這三件陶器都不是出自卑南遺址,而是長光遺址的出土物,且三件陶器之中,只有一件屬於卑南文化的遺物。另兩件,一件屬麒麟文化遺物,一件為花蓮溪口的花岡山文化遺物。三件像卑南類型的陶器卻分屬不同的文化,又一起出現在長光遺址上,它們要如何分辨?其背後又有什麼涵意呢?

大約在距今3,000至2,000年前之間,台灣花東海岸之間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從北至南大致可分為花岡山文化、麒麟文化和卑南文化。這三個文化所製作的陶器有著肉眼可以判別的基本差異。詳全文

 
 
愛戀的樹(系列一)
苦楝
王憶榮

苦楝,楝科(Melia azedarach L.)家族,分布於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琉球和臺灣本島,又稱苦楝、苦苓、金鈴子、森樹等。落葉性大喬木,樹形傘狀,羽狀複葉二到三回,淡紫色的花瓣其實是花萼變成的,真正的花瓣在中央呈現深紫喇叭狀,開花時有帶點杏仁的特殊氣味。宋朝梅堯臣有詩詠花「紫絲暈粉綴鮮花,綠羅布葉攢飛霞」。冬天葉子掉光,苦楝的果實成熟由綠轉黃,結了整樹滿滿的金鈴子,成了公園內烏頭翁冬天的好佳餚。多見於全台平野沙丘地,一身傲骨不求庇蔭,是為「青草前頭」先鋒樹。《本草備要》載明了金鈴子「性味:苦寒有小毒,入肝經;功用:濕熱、治疝氣、殺蟲、舒緩肝經、利小便……」。苦楝的毒性有利有弊,苦楝素(kumujian)吃多了會中毒,卻是生物高效殺蟲劑,可防治一百多種昆蟲及數種葉蚤和線蟲,可以拿來當作驅蟲與入藥。詳全文▲TOP

 
  博物館的藏品維護/葉前錦


使用除污橡皮沾黏阿美族上衣煙塵

博物館的主要四項功能包括收藏、研究、展示與教育,如果將展示與教育比作是博物館的外貌與顏面,研究是博物館的心臟,那麼藏品可說是博物館的靈魂了。舉凡世界著名的博物館,例如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和俄羅斯隱士館、台北故宮博物院等,其名聲多是圍繞在其著名的收藏品而建構起來,其館內的各項研究、展覽、教育、出版、經營管理、行銷等活動,幾乎與收藏品息息相關,由此可知收藏品對於博物館的重要性。詳全文▲TOP

 
 

考古學家為什麼要研究陶器碎片/李德仁


台南八甲遺址大坌坑文化陶器紋飾

陶器的碎片常見於新石器時代遺址,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陶片,對考古學研究有什麼重要性?值得考古學家如獲至寶的加以珍視!在眾多的考古資料當中,陶器作為文化變遷研究的主要對象已為學界所認同之外,也一致認為陶片以其數量大,各項屬性之變化速度較快足以反映時代精神、不易受風化破壞或擠壓變形等特點,成為世界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研究最多、用功最勤的主要考古遺物。甚至可說整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係以陶器為核心開展而來;在美國七0年代以陶器為主要分析項目的史前居處法則研究,幾乎可稱之為『陶器社會學』,這一波新考古學研究風潮對台灣考古研究也有一定的影響(楊鳳屏199712)。詳全文▲TOP

 
 
  1.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委外案第二次公告招商【詳全文
  2. 「山海家園─南太平洋原住民文化特展」展期自92年6月6日至9月28日,歡迎蒞臨參觀【詳全文
  3. 「山海家園─南太平洋原住民文化特展」教師研習活動開始報名【詳全文
  4. 「做博物館的朋友」─九十二年度花東地區中小學校利用社會教育機構教育活動【詳全文
  5. 「戀戀花東情」鄉土教學光碟影片開放學校索取【詳全文▲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臧振華│主編:呂憶皖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