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之舟 - 南島先民的航行開展報導
從記憶的庫房,再次萌芽出發的力量─2007宜花東地方文化館館際交流參訪有感
到史前館邊看邊玩
史前館電子報第124期 2008.02.01 
   

到史前館邊看邊玩

 / 林毓蓓 圖 / 史前館資料


萬安國小參觀史前文化博物館暴龍蘇特展導覽

魯凱小會所

陶土捏塑作品

霧陸國小於教育資源中心體驗教室

  博物館負有蒐藏、研究、展示、典藏的功能,博物館的任務不只要呈現玻璃櫃裡的展品,也要以各種教育學習的方法達到發揮展品價值的功能。參觀博物館的人,涵蓋各年齡層,來自不同的社會背景,每座博物館參觀的主要團體也隨著博物館的類別而有所不同,如何將博物館的展覽物件與社會文化或者是個人的經驗連結起來,並且設計適當的參觀行程,教育人員就必須掌握觀眾研究,瞭解他們的特性,並設計讓參觀者自主學習的活動。

  近年來,臺灣的美術館以及博物館頻繁地推出特展活動,各種的教育推廣方式已多多少少改變一般人對博物館的看法。當代博物館教育試圖要傳播給觀眾的知識資訊量越來越大,教學技術有建構的、自主的、探索的、引導的等等,知識的傳播不再是教育者向學習者的單向傳遞,而是雙向交流。博物館教育學者George Hein認為:真正的教育來自於學習者自身的經驗,特別是學習者主動參與的經驗,博物館教育的目的並不在「教」,而在幫助觀眾「學習」,他強調了博物館中觀眾主動的角色,鼓勵博物館觀眾自行探索問題,架構知識才是博物館教育的本質。

  為什麼要帶學生來博物館參觀呢?博物館與學校的功能是互補的,博物館能提供真實的物件,教室裡的範圍僅限於課本、簡易教材與媒材,博物館與學校資源的整合,便能為學生提供絕佳的教育機會。在一座博物館裡直接用真品教學,可以豐富學校的學習,這樣的行程可以拉近典藏品的與學習者的距離,結合學習者的參觀經驗以及對文物的看法。

  由於史前館的展覽主題廣泛,從臺灣島嶼的誕生、動植物移入到南島語族定居展現璀燦文化的歷程,綜覽臺灣島千萬年來的變遷,還有人類的演化以及嶄新完工的科學的考古展示廳,豐富的主題,假如可以與學校的教學課程緊密結合,相信可以成為學校外的第二個教室。

  如何在博物館裡獲得「真正的」學習,帶動教師到博物館戶外教學的意願,妥善的規劃與準備是必要的,為了簡化教師到史前館參觀時,面對廣泛主題而受到的障礙,史前館依據九年一貫教育,透過稱職的導覽員解說,加上體驗學習教室的活動,讓學生可以藉由動手做與某項展示品有關的創作,融會貫通參觀行程的主題。

參觀主題 體驗教室 活動介紹
自然史—地質 油土製作彩色小火山 利用彩色油土的可塑性,引導學生分辨兩種不同類型的火山
自然史—生物 自然素材小昆蟲 以大自然素材組合可愛小昆蟲
自然史—動物 啄木鳥門鈴 造型簡潔可愛的啄木鳥,輕輕拉動棉線就會發出聲音。
史前史以及南島語族 。 陶土捏塑 學史前人類以泥條盤築的古老方法製作陶罐,用繩紋裝飾

  很多經驗告訴我們,學生第一次參觀博物館的經驗,就是透過學校的校外教學,也因此博物館教育人員與教師在參觀前後的聯繫與溝通是重要的,雙方對參觀活動若沒有清楚的教學目標,學生就容易對參觀博物館的目的和功能感到困擾,使得博物館參觀失去吸引力和影響力,甚至導致學生對以後的博物館參觀缺乏興趣,拒絕未來維持博物館生活的機會。

  以史前館為例,規劃校外教學時,教師可以與教育資源中心諮詢相關活動的資料,只有教師才瞭解自己的學生以及課程屬性,我們建議教師最好事先認識所要去的博物館環境與特色,思考適合的主題,針對博物館其他空間安排適合的活動,蒐集資料並且提供學生參觀前必需事先具備的知識架構。

  博物館希望教師不是帶領著學生到博物館聆聽另一位教師(導覽員)上課,如此希望幫助教師深度思考博物館與學生課程的關係,博物館比較在意的是學生學習歷程跟概念的形成,而非學到了多少,我們希望藉由教師的協助,鼓勵學生發表意見,藉由互動的討論讓學生產生更多的興趣。

  博物館套裝行程算是由史前館主導規劃的參觀行程,也許會缺乏來自學校的聲音,若要達到館校交流的目標,站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們能夠提出參觀行程的其他需求,請教資中心的服務人員給予協助。參觀之後,也希望教師可以透過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抒發博物館參觀經驗之所見,成為下次館校行程的參考。

  博物館就像是一所開放的學校,博物館教育對象是全民的、終生的,非強制性的,民眾可依其年齡、興趣之不同,各取所需,當大家公認博物館是屬於全民的共同記憶時,唯有透過博物館教育素養落實,使人們在博物館場域裡自主學習,取代展品成為博物館主體的時候,才是大眾真實擁有博物館,也才是博物館教育價值最大的發揮。

史前館 教育資源中心   
電話:089-381166轉597、598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約聘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