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之舟 - 南島先民的航行開展報導
從記憶的庫房,再次萌芽出發的力量─2007宜花東地方文化館館際交流參訪有感
到史前館邊看邊玩
史前館電子報第124期 2008.02.01 
   

從記憶的庫房,再次萌芽出發的力量
  ─2007宜花東地方文化館館際交流參訪有感(上)

 引言 / 林頌恩 文/ 那麼好‧阿讓 圖 / 鄭鈺琳、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提供


學員參觀典藏庫,由負責同仁方鈞瑋解說典藏要領

解說員張雅惠帶學員參觀展示廳

學員參觀史前館展示廳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本館)與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藝術廣場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於去年底辦理宜花東地方文化館館際交流參訪。兩天一夜的行程裡,宜蘭與花蓮兩地熱衷地方文化館事務的同好們一行五十餘人到台東參訪當地地方文化館:南島採集館、台東鐵道藝術村、台東劇團表演藝術館、新東都蘭糖廠、成功鎮遊艇碼頭阿美族漁獵文化館,並夜宿花蓮富南磚窯故事館。隔天則至本館聽講參訪,由館員分別就展示教育「當野戰特攻隊進入混仗最前線之2.0升級版─談沒錢沒人也要玩下去的做展辦教育」及典藏維護「標本文物典藏入庫與管理流程:以史前館民族學藏品為例」兩大主題以了解博物館工作面向的內容,接著參觀史前館典藏庫房及展示廳,最後則以座談交流結束。儘管行程緊湊,但是學員在過程中都有不一樣的看見與想法,多數人也感受到投身於文化保存工作的魅力,以及雖然辛苦也還是要堅持下去的相互激勵。

  宜花東三地於地方文化館發展的資源及優勢各有長項,宜蘭重視自我地方歷史,長期以來各地館舍的成長匯集於蘭博家族蘊發出非常強大的地方館力量;花蓮除了擁有好山好水的豐富資源,在地人對於經營出有別於他處的花蓮特色也非常在意;台東多元族群的原住民人文色彩以及所保有的自然生態,也讓此處地方館擁有他處無法複製的潛能,今天,當史前館以東部唯一一座國家級博物館座落於此處,所能夠與東部三縣地方館共同培力、助益成長的夥伴關係,能有哪些可能的方式與嘗試呢?

  以史前館作為館際交流的平台、大家到這裡進行課程培訓,逐步形成區域性互助與協力的網絡,達到實務交流與資源整合的共生關係,可以是其中一種可能的方式。此次參訪行程設計最主要的目的,就在於藉由到各處文化館參訪、吸取經驗、認識夥伴的互動中,來了解自身所關注館舍之優勢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接著隔天的課程,則意欲提供學員史前館自身的經歷與經驗,鼓勵學員擷取其中適合或借鏡的部分,到自己的地方館做調整及應用。同時也提供學員一種視野,不同場域與型態的博物館操作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在有限資源的範圍去發揮,無須在意永遠短缺的經費與人力而始終無法大步向前。

  史前館也歡迎各界善加使用館方所擁有的硬體設備、館藏參觀研究與講課可能,充實、助益在地從事博物館類型的文化工作能持續發展,讓彼此的存在都能幫助彼此在同一條路上的繼續前進。以下節選兩位參訪學員的心得,與讀者分享他們的所思所感。也期許更多有心於地方館經營的朋友,都能從各面向的學習與交流不斷鼓舞自己,就算外在環境艱困,還是要擁有如種子般意欲從自身內部產生萌芽的力量,不斷向上成長迎接陽光的照耀。

那麼好.阿讓 / 花蓮太巴塱文化園區負責人

  這次能夠隨隊一起參與館際交流活動,認識了宜花東默默在地方文化熱心推動的使者,真是感恩萬分。感謝主辦單位能讓我這局外人參與其中,一起發掘脈動中的族群文化,我一直努力調適盡可能的學習,手上的相機到了每一個定點參訪觀摩時按下快門的食指從未停下來過。聽到每一個老師及文化工作者一路走來分享其執著的生命經歷,不免讓我內心感到振奮不孤獨,也看見許多默默努力的前輩這麼熱心於所在的地區,散發熱力提昇營造生活文化意涵的生命力,讓我感染到這股潛在動力。更讓我反觀我自己的太巴塱部落,這麼濃厚豐富的人文卻感染不到更多前進的動力,或許我從未回到自己的故鄉委身文化工作吧,我知道我是該回家了。

  過去在壽豐原住民文物館兩年館務工作的整備,被部落耆老提拔為文物管理主任委員的工作,在沒有裝備與認知之前,總是將肉眼所見被人廢棄的文物看為爛東西。因為那些文物都是大家已經不要或是多餘準備燒燬無用的器物,有的則是已經廢棄多年,因為原住民文物館發佈消息要到村落搜集文物,所以毫無選擇的將所有已毀損不堪的文物堆放在庫房角落,為了因應公所業務全然以義務來完成文物名稱用途與其內涵的調查,下鄉田調撰寫文稿等都因著任務使然不眠不休到處尋找文物,也因此更吸引我而愛上了文物背後的部落生命史。只要一看到祖先們使用過的器物,就有著想探索深究其生活內涵的衝動,甚至因為看見器物而感動淚流。

  這種感動在第二天參訪史前館典藏品庫房時,如同進入一個時空隧道般看見一件一件原住民古文物平躺在那裡,感覺更拉近了我與祖先的距離,不禁震撼了我對古文物探索的執著是對的,更有一股熱力再次擊碎我的心房。陣陣鼻酸涼意使我的雙眼容不下興奮的眼淚,一個大男人當然不會在大家面前掃興,轉身離隊在大家看不到的文物架旁快速擦拭,暗自給自己一個鼓舞,一定要開始細心地在部落詮釋古文物給予的新生命。這是我在這兩天裡最特別的感動。

  當然我的心得不只這些,其他諸如鐵道轉化藝術空間文化、東海岸阿美族的竹筏漁獵文化、廢棄糖場成為原住民藝術創作的基地、磚窯居主人堅持與執著的不可思議、臺東劇團藝術本土化的努力以及史前館推廣部落巡迴展遊走各地沒有錢也要做的毅力,在在讓我振奮不已。一粒種子若不落地絕對不會萌芽生長,它仍然還是一粒種子,但我敢確定,當它開始落地生根後,無限寬廣的世界必然迎接重生者的開始。謝謝大家,也給了我一個可以重新萌芽的機會。

( 本次活動感謝以下單位協力促成: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花蓮縣政府文化局,承辦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藝術廣場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協辦單位─花蓮縣富南磚窯故事館、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台東縣政府文化局 )

(本文引言人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作者為花蓮太巴塱文化園區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