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博物館的資源
史前館的臺灣櫻花鉤吻鮭展示
聖誕老人的故鄉—芬蘭的羅凡尼米(Rovaniemi)
史前館電子報第122期 2008.01.01 
   

史前館的臺灣櫻花鉤吻鮭展示

 文 / 張至善 圖 / 史前館資料


生動的櫻花鉤吻鮭展示模型

引人駐足觀賞的展示

  來到史前館裡的自然史展示廳A2展示室,這裡有許多動物的展示,有的是以「化石動物」(現在不存在了,僅有化石紀錄的動物)為主題;有的則是以現生的臺灣生物為主題,讓我們來看看其中有關於國寶魚-臺灣櫻花鉤吻鮭在展示時有著哪些展示的內容和手法吧!

  先說明一下這些展示主題的緣由:A2展示室是以「冰期」作為展示主軸,相對於過去1億年,臺灣島誕生以來的這200多萬年,是歷史上最寒冷的時期。此一展示室的介紹主軸在於臺灣陸上及週邊海域的古環境變遷,介紹這一段「乍暖還寒」、冷暖相間的冰期循環的自然歷史。這一區塊的展示主要是在說明臺灣曾經有冰期的發生,展出的內容都是以提出「相關證據」來發展,因此會有化石動物、澎湖海溝、雪山冰斗等展示內容的呈現,在最後則以現生的臺灣山毛櫸和臺灣櫻花鉤吻鮭為例,這兩種生物都屬於孑遺生物,因此採用這2種生物作為說明的例子。

國寶魚-臺灣櫻花鉤吻鮭

  臺灣櫻花鉤吻鮭是冰河時期的遺留生物,是個活標本,也是唯一產於臺灣的寒溫帶魚類。牠與現存的鮭鱒魚類原本具有相同習性;成熟的鮭鱒魚每年產卵季前,會從大海經過河囗溯流而上,到達上游產卵地點時,開始進行交配和產卵,將卵粒產於石礫間隙中,約於一個月左右孵化,此時魚苗會在產卵地附近活動,直到山上積雪溶化,河川水量較大時,才順流而下,回到大海。然而在最近幾次冰河時期交替,地殼劇烈活動,臺灣再次升起,平緩的河川變成短促的激流,有的溪流因受崩塌影響而阻斷,或是因為周遭海水溫度升高,而造成臺灣櫻花鉤吻鮭的洄游路線受阻,無法順利回到大洋,最後只能在其繁殖地附近的溪流或湖泊中生活著,成為「陸封」型的鮭魚。全世界也只有日本、韓國及中國東北才有陸封型的鮭魚,然而臺灣櫻花鉤吻鮭是全球鮭鱒魚類分佈較南的種類,因其屬於源自冰河時期的生物,且存活至今,所以被稱為冰河孑遺生物。地處亞熱帶的臺灣,能有這種魚類生存實在是十分特殊而異常珍貴,牠不僅是探索生物演化重要題材,也是地質史上臺灣與大陸地塊相連的重要證據。(註1)

  被原住民泰雅族人稱為Bunban的臺灣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在文獻中或老一輩的記憶裏(約1940年代),從梨山地區以上的大甲溪各個支流中,例如七家灣溪、高山溪、司界蘭溪、南湖溪、合歡溪、有勝溪及思源啞口附近,都可以看見牠的蹤影。可惜自從臺灣光復以來,由於人類的活動導致空前的浩劫,例如濫捕、水質污染與棲息地破壞等衝擊,造成牠們的族群分布範圍與數量銳減。到了1960年代,臺灣櫻花鉤吻鮭只出現在七家灣溪、高山溪和司界蘭溪等地區;而自1980年起,就僅剩下七家灣溪流域短短7公里左右的河段能見到牠們的蹤跡了。有鑑於此,政府遂在民國73年,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珍貴稀有動物,因而有「國寶魚」之稱。(註2)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近年進行相關復育的努力,分別在南湖溪、司界蘭溪放流人工繁殖的魚苗,希望讓臺灣櫻花鉤吻鮭有更廣的生存空間。

  此區塊的臺灣櫻花鉤吻鮭展示除了介紹牠的生活史、發現經過以及孑遺原因以外,還有個精緻的展示模型,曾經有民眾這麼問:「在台灣自然史展覽廳裡,有一座大象模型,在大象模型的前方地板上有一個透明材質的冰河時期櫻花鉤吻鮭的模型,當初見到此模型很令人震撼,製作的如此生動,彷彿置身河床旁,近身的見到溪水和櫻花鉤吻鮭在身旁悠游。請問該模型是以何種材質製作?為何會如此貼近真實?」

  根據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劉世龍先生的回答:「這座模型內部的臺灣櫻花鉤吻鮭是以玻璃纖維加上彩繪製作而成,從粗胚到上色完成花費不少的時間,另外流水的部分是用彩晶樹脂所灌成的,由於樹脂在灌注時會發熱,因此在整體製作上花費數個月的時間。這座模型是從事博物館展示製作多年的蠟像製作專家林建成先生所製作,特地為本館製作獨一無二的展示品,為了這座模型,還特地到七家灣實地觀察鮭魚生態。」

  當您來到史前館,不妨仔細觀賞這個模型,除了型態、棲息環境以外,它還傳遞了許多臺灣櫻花鉤吻鮭的生態習性和資訊在其中哦!聰明的你,是否能從觀察中解讀它傳遞出來的知識呢?

參考資料:

註1: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自然史展示廳展示解說資料
註2:清大生命科學系網站「台灣瑰寶—櫻花鉤吻鮭的家」:http://life.nthu.edu.tw/~labtcs/Salmon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