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博物館的資源
文 / 傅鳳琴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資料顯示,台灣的博物館在1945年以前只有11家,1997年時也只有149家,但到了2007年,全國公、私立博物館已經達到459家(http://www.cam.org.tw/big5/museum02.asp)。在台灣博物館不只是「量」多,能支援的經費更是少又不均,博物館也不再只是單一的文化資產傳播者,競爭者與日俱增,使得觀眾流向其他服務良好的休閒娛樂市場。
這些現象是博物館無法迴避的整體大環境,也點出了博物館未來可能的走向。博物館不再是單純的「物件陳列」機構,在新時代的趨勢裡,它已成為聚合各類資源,創造更多元服務與價值的機構。博物館要永續的發展與獲得大眾的認同,須要拓展本身的優勢,掌握各項可利用之資源,開拓自身的發展空間,與更多服務群眾的機會,創造屬於自己產業。以下將以博物館與社區、博物館與博物館、博物館與社會資源,淺談博物館如何開拓資源。
一、博物館與社區的資源整合:
社區總體營造在臺灣已推行多年,活動的本意是希望居民自發性參與社區改造運動,發掘地方自我潛在文化資源,進而改變社區的體質,注入社區永續經營的活力。在這個前提下,博物館該如何邁入社區呢?社區又如何進入博物館殿堂呢?94年的暑假本館藉著「2005社教機構終身學習系列活動」,開啟博物館邁入社區的另一扇門。
台東縣金峰鄉正興社區是個排灣、魯凱族的原住民社區,社區早在十年前即發展陶藝,有「甕的故鄉」之美稱。在發展陶藝的同時,他們也運用陶製作排灣三寶之一「琉璃珠」。排灣族古琉璃珠的來源眾說紛紜,可能在原住民族遷臺前後就擁有了,也可能是從交易而得到琉璃珠。但無論何種說法,現在的琉璃珠不僅是原住民特有的飾物,也是現在大眾流行的飾品。而正興社區琉璃珠工藝,卻因缺乏整體包裝與行銷,一直無法打開市場。
【詳全文】▲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