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年之際,也是本館發行電子報100期的時間點。檢視我們過去付出的心力與所獲得的成果,慶幸之餘,不免仍有一些微微的缺憾。台東地方人士引頸期盼的「南島文化園區」,由於民間廠商參與不足,加以整體環境條件有待充實,在去年七月份正式宣告停止辦理。台灣大學移轉卑南文物至本館,預計在今年四月完成,但是在進行移轉工作的過程,由於法令不盡周延,加以彼此認知差別,造成立法機關、教育部、文建會、本館以及相關的教授間緊張的關係,對於學術研究的獨立與超然,造成傷害。而本館正式人員編制員額不足,為求全館正常運轉,不得已遴用人數遠超正式人員數量的臨時人員,在一個重視專業累積的機構,這樣的現象是非常嚴重的;近來相關審計部門針對這種情況,頻頻要求本館務須檢討改善,朝「點工」、「勞務委外」方式調整,並提出具體調整方案。在這樣的情況下,本館將不得不調整以往的方式,對於不少同仁會產生衝擊。本館對於所有同仁,無分臨時、正式,都同樣珍惜尊重,因此對於國家法令的難以權宜變通,深感壓力沉重。
惟稍可欣慰的是南科分館的籌備工作已經進入新的階段,館址大致敲定,南科考古隊多年的發掘與研究成果,終將有收藏與展示的場所。卑南文化公園二期發展計畫,其中包括土地徵收與持續發掘、研究及相關設施的經費約七億多元,已經行政院核定,將在明年開始編列預算執行。本館和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地方社區合作的展示、學習活動,也在去年開始進行,進一步開拓我們的「藍海」。考古同仁們在舊香蘭、巴蘭、多良以及台11線考古監測等,持續累積本館的收藏與研究資產。原住民族數位博物館計畫順利推動,獲致優異的成果,也將形成本館的特色。人才是本館繼續進步的依託,這段時間有幾位同仁分赴國內外進修,精進專業,都是值得祝賀的美事。承接相關的研究計畫,也是未來的一年需要大家通力合作的重點,藉著研究的實施讓我們的研究能力更臻紮實,逐漸形成區域性的專業研究團隊。
日前有同仁談及,卑南文化遺址公園未來發掘與研究,做法應該有別於民國69年所進行的「搶救」,訂定長期的計畫,邀請國內外考古、生物、地質、醫學等領域的專家,參與整體的工作,讓卑南文化遺址及文物的研究,逐步踏上國際的水準。這個構想非常好,畢竟卑南文化遺址就是本館得以成立的基礎,何況目前為止,臺灣地區只有它具備成為世界遺產的潛力。以此為基地,連接遠近的史前遺址,開展本館研究與展示的腹地。
豬的意象很多,但是「豐饒」是牠最突出表徵,在狗年與豬年交接的時候,也是本館電子報將邁向新階段發展的時候,不妨回顧過去,瞻望未來,思索博物館和我們的未來。儘管我們的博物館和其他屬於國立的館所同列,但是我們的博物館有它自己的歷史背景與成長過程,它有獨特的生命與形象,不是任何的館所可以取代;而它十年、百年的發展,就要看我們這個階段為它奠定的基礎是否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