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逛逛博物館:史前時代流行的繩紋陶罐

博物館頻道

  想像化為真實:南島廳的上架旅程(上)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豐富充實的博物館之旅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5月19日,史前館辦理重新開幕儀式,正式宣告重新回歸。文化部長史哲、故宮博物院長蕭宗煌、中央研究院院士臧振華、臺東縣副縣長王志輝及各界貴賓到場見證史前館的重要時刻。20-21日亦偕同再造工程的重要夥伴,包括陳哲生建築師、磊勒丹巴瓦瓦隆藝術家、與夏威夷比夏博物館文化顧問Marques Marzan等舉辦講座、導覽和工作坊,20日晚間更有慢市集與開幕晚會,邀請阿爆、舒米恩、桑布伊、跪父樂團、VASA東排灣青年歌謠隊、阿美複音青春歌隊、卑南族青春歌隊帶來精采演出。

文/邱瓊儀、林康美
圖/文化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92期 2023.6.1
 

  5月19日起,史前館正式回歸了!一連三天豐富的重新開幕活動中,觀眾對於展示、活動、和表演的熱情回饋是再造工程的最大收穫。在歷經展示更新的臺灣史前史廳常設展內,陳列了許多製作精美的繩紋陶器,吸引了觀眾的目光。考古學者觀察出土文物的外觀,嘗試重建史前匠人的工藝技術,以還原陶罐從陶土塑型、到刻劃紋飾的各個步驟與細節。

  從學者傾心研究的物件,到展示廳裡受人矚目的展品,文物在博物館經歷什麼樣的旅程?一檔展覽的推出,幕後又隱藏著多少工作人員的心血?從一組雅美族/達悟族展品的經歷,我們將走一趟南島廳的上架故事。

  在典藏與展示之外,教育和公共服務也是博物館的重要任務。本期實習生分享在南科考古館的經驗,從特展宣傳、戲劇探索、到教育活動的設計,如何在實習工作中與博物館一同成長。

 
 

逛逛博物館:史前時代流行的繩紋陶罐

文‧圖/吳意琳


本館史前史廳展出各式製作精美的繩紋陶罐

  距今五千多年前,臺灣島沿岸河口各處開始出現了許多居住點,這些人群善於尋找河流附近適合製陶的原料土,以高超的技術製作精美的繩紋陶器。經過數千年的時間,這些遺址或遭到河流沈積物深埋水底、或受到地形抬升遠離河岸,重新被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各式繩紋陶器,在經過整理與研究之後,就會公開陳列在博物館內,讓民眾可以近距離地親炙史前時代製陶者高超的工藝技術。

  這些陶器被稱之為繩紋陶,是因其器表都會佈滿繩印的紋飾,這些繩印痕多半排列地非常整齊,應該是刻意為之,是史前時代的審美觀點。此外,繩紋陶罐幾乎都是圓鼓鼓的形狀,底部也是圓的,考古學家習於稱之為圜底罐(圓底罐)。這些罐子有大有小,小型的約像一顆足球大小,渾圓對稱;大型的可以比籃球還大,常常呈現扁圓的的形狀。仔細觀察一下,這些陶罐的繩紋可以透露許多製作過程的訊息。首先,陶罐的整體外觀可以看到繩紋與刻劃紋,刻劃紋出現在口部與罐身的上段部,繩紋則是遍佈整體罐身。對於施紋程序的先後判定,則可以看哪一種紋路「覆蓋」在最上面,就可以知道最後一個步驟為何。

詳全▲TOP

 
 

想像化為真實:南島廳的上架旅程(上)

文‧圖提供/林康美   


甫踏入第三單元,即可看見本篇文章的主角:雅美族/達悟族藤製裝束

  自2020年6月1日啟動空間改造工程以來,歷經1,083天的閉館,史前館終於以全新面貌向大眾完全開放。近三年的改造時間看似漫長,然而對常設展廳更新的幕後團隊而言,千頭萬緒的工作使得籌備期間的每一天都極為充實。在一檔展覽的製作過程中,雕琢展示架構和文字、確立空間與影像設計、上架被選定展示的文物,都是極為重要的工作。或許在觀眾眼中,各個展品僅是簡單地「放」在那裡,但在每一件靜靜佇立的展品背後,卻隱藏了工作團隊無數的思辨與折衝。本篇文章將以南島廳展示的一組雅美族/達悟族藤帽、藤甲、和護身刀為主角,述說博物館物件從庫房到展廳的漫長旅程。

展覽的誕生:典藏與策展

  南島常設展廳以「南島世界.世界南島」為主軸,從南島族群的視角出發,呈現這些社會共通的文化內涵、在歷史中相似的處境、以及人群和文化在各時代適應與跨越的能力。展廳內的六個單元以不同主題引領觀眾進入南島世界,其中第三單元「邊界」一方面探索生活中的各樣界線:具體的疆界、靈性的保護、身分的區別、與性別的分野等,一方面又演示人們如何遊走、跨越、或推動這些邊界。當觀眾走進此單元的「保護與區隔」一節時,目光必定會被一套雅美族/達悟族藤製裝束所吸引。

詳全文▲TOP

 

 

2022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豐富充實的博物館之旅

文‧圖/傅鈺淇

以多彩的展件做為宣傳內容,吸引親子觀眾一起享受感官體驗

  從小,我就對參觀展覽、古文明、古生物等事物充滿了興趣,一直以來都很嚮往這類行業,求學領域和出社會的工作都盡量與此相關。大學畢業後,經歷一番努力,曾經進入考古隊和博物館工作過一段時間,不過接觸到的領域都比較偏向幕後的研究和典藏。相比起來,我不太熟悉更關注在群眾的展示、教育、行銷等方面,因此想要嘗試看看,以知道自己是否喜歡這樣的工作。

  由於有參與發掘的經驗,所以我申請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的實習機會,希望學習展示教育與公共服務相關的工作。其實去年我也曾成功申請上,但當時因防疫考量博物館紛紛閉館,實習計畫也跟著泡湯。時隔一年重新寄送申請資料,總算可以順利展開實習。整個暑假的實習過程中,我實際接觸到了非常多面向的博物館業務,一時無法說清有多麼豐富精采,請讓我在下面娓娓道來。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海上人:阿美族遠洋漁生特展
    時間:2023/5/3(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多功能空間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3/5/10(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本館B1展示中庭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2年5、6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康美│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