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走讀臺灣✕閱讀史前——前進成功話巨石

國際頻道

  靜岡富士山世界遺產中心──從自然景觀登錄世界遺產看富士山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在博物館打怪練功的小日記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本館「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特展,將於111年6月25日於史前館盛大開幕。由史前館與台灣女性藝術協會(簡稱女藝會)共同主辦,策展人簡瑛瑛、賴瑛瑛策劃,邀請18位優秀女性藝術家齊聚展出,展期從6月25日至9月21日。

  本次與女藝會共同舉辦此特展,以藝術考古的概念來挖掘性別、神話與科技的邊界,觀看女性在歷史的縱向及橫向發展,圍繞「原民與生態跨域」、「性別與歷史再現」、「神話與科技越界」等三個議題,期待透過藝術創作,來體現藝術家們的見解與反思。展覽中藝術創作手法多元豐富,涵納視覺藝術、科技藝術等,而透過女性影展、書展活動的策劃安排,層層堆疊出本次展覽的厚度與廣度。

  本館於特展搶先看期間開放民眾或團體觀眾,以預約制申請參觀,每週二至週日開放三個場次,配合人流及容量總量管制每場次開放200人預約參觀時段為2小時並配合防疫政策入場參觀,各場次間將搭配環境清消作業。竭誠歡迎觀眾踴躍預約參觀。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70期 2022.7.1
 

  疫情下的活動辦理,總在調整再調整當中顯得極不容易。這場與東海岸教師及在地社群共同發展及辦理的「走讀臺灣✕閱讀史前——前進成功話巨石」,儘管一再調整,但細心的設計與交流仍舊帶給大家難忘的收穫。

  不管疫情有沒有趨緩,大家想要旅行跟移動的心情應該還是一直都在。富士山的登山開放時間是每年7 月1 日到8 月31 日,今天便來介紹靜岡富士山世界遺產中心,從建築形成的心靈空間,與每位來到富士山的朝聖者對話。

  實習生在博物館的體驗成長,向來是最有意思的,光是短短幾天經歷就能生出在博物館打怪練功的小日記,想必感應到在博物館工作便是十八銅人武功鍛鍊自我升級挑戰的絕佳機會。看到年輕人從中學習有收穫,便是讓館員高興的事。

 
 

走讀臺灣✕閱讀史前——前進成功話巨石

文.圖提供/王仲群


走讀史前主題概念的設計,希望族人與考古學者一起分享觀點(設計:鄭桂英)

  2022年輾轉接收到了臺東縣成功鎮部落青年文化復振協會與臺東縣成功鎮三仙國民小學教師團隊對於「岩棺」及「巨石」的興趣,在文化部打造「走讀臺灣」年度計畫下,本次考古及史前路徑即響應上述主軸,以在地社群為對象,擬定了以成功鎮境內的考古遺址為核心,以講座分享、綜合討論、遺址導覽等方式,共同討論巨石、分享考古學的研究及展示觀點,以及在地的認識與詮釋。

考古研究、展示詮釋與在地觀點

  本館姚書宇研究助理以「考古學與巨石研究」為題,從考古學基礎概念出發,爬梳臺灣史前史的發展以及研究史,進一步介紹東部具代表性的巨石遺址,最後以文化資產的維護及保存總結,希望藉由教育與公共推廣,結合在地的力量,能夠讓這些史前的珍貴資產得以被認識與守護,並且留存延續,使後人能夠持續認識先民的足跡。

詳全▲TOP

 
 

靜岡富士山世界遺產中心──從自然景觀登錄世界遺產看富士山

文‧圖/劉世龍


從屋頂層露臺遠眺富士山。

  眾所聞名的富士山之所以號稱日本第一,源自日本最高峰3776公尺,左右對稱的均衡外型動人,具有一般山景難得一見的優美姿態。由於富士山為島中心最高處,可睥睨整個日本本島,自古以來便成為眾人歌頌描繪的對象,全國多處均冠有「富士」之名,正象徵其在日本人心中的份量。日本人從富士山的自然造化,體會蘊含其中的宗教和藝術意涵,因此2013年富士山登錄為世界遺產代表此自然觀和文化觀受到國際認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古代,日本人將持續爆發的富士山視為神明居住的靈山而感到敬畏,作為「遙拜」的對象而加以尊崇。平安時代後期,富士山逐漸轉變為登山參拜處。富士山雄偉壯麗的景象也在藝術上帶給很多人靈感,人類與自然透過信仰與藝術而串連共生的姿態,是富士山一大特色。「不僅是信仰的對象,也是藝術創作的泉源」,這個無形的價值正是帶領富士山邁向世界文化遺產的關鍵。

詳全文▲TOP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在博物館打怪練功的小日記

文/陳立渝‧圖/廖碧蘭、高師大原專班學生


組裝自動噴酒精的機器

  在這三天兩夜的實習可以用「朝乾夕惕」來形容。第一天到達目的地將行李放置好就馬不停蹄前往博物館,一開始先來一場驚心動魄的交流講座。演講的主題是部落合作與策展,兩位演講者的演講真的可以用有聲有色來形容,第一場的交流講座講了許多概念,例如從人類學看部落文化的美、博物館能提供美學經驗嗎?從中我了解到了「美」涵蓋了生活中人、事、物的認知與描述的寬度。另外一位講者利用食物做連結,說明策展過程的酸甜苦辣,說沒有感動就沒有行動,行動能帶來更多感動的力量。講師以生動有趣方式讓原本冰冰冷冷的場地瞬間變成了營火晚會的氣氛,而且所訴說的概念在生活中也可以應用得到,對我來說真的是受益良多。

  第二場的交流講座,演講者準備的東西讓我覺得真的是別出心裁,是我們一般人看不到的博物館幕後事情,透過他們鉅細靡遺講述出來,就彷彿好像身歷其境!也因為這場講座,我才知道原來要把文物從典藏庫拿出來是多麼麻煩又謹慎的事情,需要像公文往返等很多步驟要去處理;同理,文物要放回去典藏庫也是需要這些過程,不像我們平常把東西拿出來再放回去就好。就這樣第一天在歡笑中以及期待中結束了,第一天的心得就是雖然坐車坐超久,但是從聽第一場的演講聽下來,我覺得接下來這會是一場非常充實的博物館探險之旅。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特展
    時間:2022/6/25(六)~2022/9/21(三)
    地點:康樂本館-第1、2特展室及迴廊
  • 第一浪潮:當代澳洲與臺灣原住民時裝藝術展
    時間:2022/7/1(五)~2022/9/30(五)
    地點:南科考古館-2樓特展室
  • 南島新『視』界:第10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暨臺東區高中職原住民教育成果展
    時間:2022/5/31(二)~2022/7/24(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多功能教室
  • 「卑南史前大聚落」特展
    時間:2021/11/18(四)~2022/9/11(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特展室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六、週日)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專題演講

  • 繪本分享工作坊 從土地長出的故事
    2022.07.10(Sun.)19:00-21:00‧壽豐鄉阿蜜斯工藝坊
    合作單位│花蓮縣壽豐鄉壽農社區發展協會
    儲玉玲、儲嘉慧聯合主講‧O’ol Kacaw李玟慧與談
    以繪本《Kulumaha回家吧》為例子,分享如何從文本到圖像來說出畫外之音的創作過程。作為喜歡生活的創作者,姊妹倆也分享如何從生活中的小故事發展成繪本。
    本講座特別歡迎七腳川系青年前來交流,朝向七腳川記憶的圖文故事
  • 《Kulumaha回家吧》新書發表暨分享會
    2022.07.11(Mon.) 14:00-16:00 ‧延平鄉桃源國小操場
    史前館打造探索館以家為主題來促進孩童們學習與感受同理。從內本鹿事件到內本鹿返家行動廿年以來,《Kulumaha回家吧》這本繪本的出版,將過去與現在連在一起。如何善待土地帶給我們的滋養以及如何面對土地正義與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永遠是不分族群以及要傳遞給下一代共同來思考與行動的進行式。
    發表會也代表博物館與學校、在地社群共同致力於教育及分享的合作。由學童以母語朗誦新書,也邀請族人長輩以部落咖啡館方式,分享遷村前後生活、內本鹿回家行動轉型正義、布農的倫理與詮釋、生活編製物品、小米品種與來源、精靈傳說、mamahav教育基地實踐、部落青年夢想發射站等,並了解繪本生成推力。最後學生以Bunun分享會方式,帶給大家認識新一代的Bunun(人/布農)如何呈現多元的學習思考。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1年7、8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