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穿梭在遺址與現址之間─
談「遺址前彎身.當代後凝視:在南科遺址上現考現學」特展

考古探索

  古代DNA

回想‧回響

  2021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疫情下遺址公園的充實生活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線上特展-冰期與化石動物群

  位居臺灣島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臺灣海峽,現今雖為汪洋大海,冰期時卻有另外一個不同的面貌,發現於台灣地區的化石動物群不僅刻劃出了更新世時期壯觀的哺乳動物群,也為冰期陸化的台灣海峽學說提供了一個佐證。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63期 2022.3.15
 

  從遺址發掘到的文物可以看出史前人類面對生存環境所創造出的各式工具,而今日在南科園區也有很多企業,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而致力發展產業。當遺址文物彎身與現代企業結合,或是從各種不同身分別與行業別的工作者眼中來看遺址,這中間又有許多特別的火花。「遺址前彎身.當代後凝視:在南科遺址上現考現學」特展連結了遺址上過去與現在的溝通。

  耗時、燒錢又耗腦力的工作百百種,古代DNA的研究絕對名列其中一種。然而這類研究工作總能帶給我們對過去生物相最直接的生物證據,提供我們對於相關主題還不了解的事物得以揭開神秘面紗的幫助,得以藉此得知過去人類或生物的最真實面貌。除了從骨骼或牙齒直接萃取DNA,也能從沈積物的礦物與有機物與DNA鏈結,這些工作所要投入的心力都讓人心生佩服。

  令人期待的實習生心得文章,從本期開始連載囉!每次看到剛開始還在工作脈絡狀況外的實習生,從初初接觸博物館環境只能先做些周邊支援的工作,隨著開始充實自我對博物館各面向的了解,到一路接觸展廳服務事項與知識內容,再到能夠侃侃與人分享展覽主題的種種,就覺得這類在博物館實習場域獲得的另類成長讓人感到很開心。先來看2021年疫情下實習的心得。

 
 

穿梭在遺址與現址之間─
談「遺址前彎身.當代後凝視:在南科遺址上現考現學」特展

文‧圖/林慧仙


特展海報

  回顧南部科學園區臺南園區(以下簡稱南科)的發展歷程,在1995年積極開發建設的時空脈絡下,間接地展開了南科地區長達20多年的考古搶救發掘工作。這裡豐富的遺址猶如滿天星斗,也因此催生出了一座相當罕見的、被科技產業所完全包圍的考古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對於如此特殊的身世,南科考古館面對過去漫長的考古歷程,面對承接近800多萬件考古文物,且南科地區所發掘之考古文物反映年代縱深極長、遺址數量龐大且集中,尤其在南科園區搶救考古發掘工作皆已完成後,接下來的在地考古學研究與推廣,更是南科考古館所接續面臨的重大任務與挑戰。

  南科園區內現有共31處史前遺址,作為一個以研究典藏、展示教育推廣為基本要務的考古學博物館,除了單純地從考古學的科學視角來敘事,有無可能以其他更有感的角度切入來取得觀眾共鳴,讓坐落於科技園區、隱身在道路廠房、公園綠地的考古遺址,能夠藉由不同層次的展現,與在地產生更多的連結與互動,是本次特展最初的策展起點。

詳全▲TOP

 
 

古代DNA

文/林秀嫚


亮島人(取自陳仲玉等人2013)

  古代DNA的研究是一項非常耗時且燒錢的工作,但它確實為我們了解過去人類、動物、生物相提供了最直接的生物證據。其研究方式與現代遺傳學的分析流程非常相似,只是相關前置作業更為複雜而繁瑣,同時,古代DNA的研究也更需要注意現代DNA可能帶來的污染源問題。

  古代DNA研究的進展在早期非常緩慢,直至1998年基因複製(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術的運用才有所改變。自分析技術逐漸成熟,可見古代DNA的研究於跨時代間的運用,如提供直接的證據來測試古代與現代族群間的差異性、以動植物做為文化擴散的研究對象、刑事案件的鑑定。

  舉例來說,早期化石人的研究都仰賴形態學的分析,也就是依外形比較來進行人種或族群的分類。而古代DNA的研究分析為化石人的研究另開一扇大門。最早的古代DNA研究為1984年Hihuchi等人對於斑驢(quagga,一種已絕種馬科動物)的分析,不過,最早的化石人研究發生於1997年,也就是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或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的基因研究(Kring et al. 1997)。除了尼安德塔人,比較頻繁且著名化石人的研究還包括丹尼索瓦人(Denisovan或H. altaiensisH. sapiens denisova),同時,遺傳學證據也指出,丹尼索瓦人與尼安德塔人、現代人(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或 Homo sapiens sapiens)皆有通婚。

詳全文▲TOP

 

 

2021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疫情下遺址公園的充實生活

文‧圖/陳毅


貼海報的工作

  2021年7月,當全臺人民都因為Covid-19疫情受盡了折磨時,我則在家中提心吊膽等著卑南遺址公園的實習日期,直到7月底,才開始了我在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一個半月的實習生活。

  之所以選擇到卑南遺址公園實習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我本身就對文化與博物館很嚮往,非常想來體驗博物館內部的工作,第二個是因為系上長期以來跟卑南遺址公園合作實習,所以順理成章地我就申請來這裡實習了。

實習的日常

  實習一開始常要幫忙做很多美工,或是一些公園週邊物品包裝工作例如扭蛋,因為這時候的我還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什麼都不會,一開始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工作。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2/1/22(六)~ 2022/5/2(一)
    地點:康樂本館第二特展室
  • 「卑南史前大聚落」特展
    時間:2021/11/18(四)~2022/5/2(一)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特展室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六、週日)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教育推廣 

  • 激發自主探索的行動力—定向融入環境教育課程實務工作坊
    活動時間:2022.03.26(Sat.) 09:00-16:00‧卑南遺址公園-自然教室
    參加對象 教師、環教場域及其他教育相關人員 | 免費
    定向運動是一種運用地圖與指北針,穿越未知領域的越野活動,運用定向體驗融入環境教育課程中,能有效激發孩子主動探索的學習動機,以提升學習效果。
    本次工作坊將邀請臺東環教場域夥伴,分享其結合定向活動融入教學課程的經驗,藉由彼此交流共學,互相成長。【活動詳情及報名
  • 發現飛『蝶』定向親子體驗小旅行
    活動時間:2022.04.23(Sat.) 09:00-12:30‧卑南遺址公園-遊客中心
    參加對象 親子家庭 | 免費
    卑南遺址公園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在春天萬物復甦之際,常可見到樹叢間花朵綻放與群蝶飛舞的美麗景象。本活動將規劃以認識公園內常見蝴蝶為主題的定向親子體驗活動,邀請大朋友小朋友一同來觀察公園的環境並探索動植物間的美妙生態。【活動詳情及報名
  • 千面美人:植萃洗髮餅
    活動時間:2022.03.19(Sat.) 14:00-17:00‧卑南遺址公園-自然教室
    山芙蓉是台灣藥用植物常備藥材也是台灣特有種。你知道洗頭也可以很環保天然嗎?近年很夯的洗髮餅可不是拿來吃的喔!課程中帶大家認識植物特性,並應用在洗髮餅裏,感受如出水芙蓉般美麗秀髮。【活動詳情及報名
  • 大自然對話框
    活動時間:2022. 4.16(Sat.) 14:00-16:30‧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大自然中有大樹、小草,還有各式各樣的生物,其中樹木在我們生活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提供給我們呼吸的氧氣、生產我們要吃的食物,還可以建造我們的家。想認識它們嗎?本活動透過各種自然體驗遊戲,引導孩子與樹木對話,並邀請親子在遺址公園內採集自然素材,一同動手拼貼創作專屬的自然對話框。【活動詳情及報名
  • 「扮家家遊,扮出多元家庭新風貌」
    活動時間:2022.03.18(Fri.) 14:00-16:00‧康樂本館-行政大樓2058教室
    講師│張明慧(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台灣兒童發展協會常務監事)
    扮家家遊》,是扮家家酒嗎?不是,原來是桌遊,可愛有趣的桌遊人物們,結合了性別、族群、人權、藝術等多元議題,歡迎一起來認識這些有趣的人物,透過玩桌遊的方式,體驗家庭不同的樣貌,顛覆你對家庭的想像。【活動詳情及報名
  • 在玫塊少年之後——在性別與原住民教育議題上的行動思考
    活動時間:2022.04.16(Sat.)14:00-16:00‧康樂本館-行政大樓2058教室
    講師│瑪達拉‧達努巴克(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種籽講師/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理事)
    《2000年葉永鋕事件可以說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推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埤,除了性別歧視所形成對性別少數的暴力霸凌,也揭露出因為社會對於性別多元的認識不足,讓教育工作者正視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性,從校園內的霸凌事件的縮影,看見整個社會對於過去既有的性別框架對於人的壓迫。達努巴克作為學校輔導老師,從此處出發,推動性別平等教育至今,更著力於原住民部落性別平等的組織與倡議工作。在這場講座中,達努巴克老師將分享自己這20年來的實踐經驗。【活動詳情及報名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1年3、4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