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與野共生˙與地共舞:2019卑南遺址公園定向闖關挑戰

考古探索

  臺灣史前時代的埋葬行為

回想‧回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有問題就問,讓我學很多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96期 2019.6.1

臺灣史前時代的埋葬行為

文‧圖/林秀嫚

  臺灣各時代的埋葬方式皆有所不同。以新石器時代為例,除了最早期的大坌坑時期(5000年以前),其葬姿、頭面向與棺槨的有無,皆隨時代變化與所屬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依時間則大致可以分為2期:距今5000-3500年前與距今3500-2000年前;依空間可以分為西部的北、中、南部與東部。

  首先,東西部的差異可見於石棺的有無(圖1)。臺灣東部的墓葬多可見石板棺,而西部僅見少數墓葬有伴隨棺木出土。西部以南科的南關里東遺址為例,該遺址出土的83具墓葬中,多數為無棺的直肢葬,僅有少數幾具墓葬可見不完整的木棺伴隨出土(圖2)。除了無棺的直肢葬與少數幾具有木棺伴隨出土的墓葬外,亦可於南關里東遺址見到葬於貝塚中的墓葬(或者說人骨)(圖3)。

圖1.東西部的基本差異:棺之有無。 圖2.南關里東遺址的木棺。

圖3.貝塚中的墓葬(南關里東遺址)-B3。 圖4.卑南石棺類型。

  而以東部的卑南遺址為例,該遺址為臺灣最大的聚落遺址且可於該遺址已發掘區域,觀察到超過2000具石板棺。依學者分類,其石板棺至少為4類,包括岩灣、中介與卑南類型,以及頭棺(圖4)。


圖5.右先方遺址的仰身直肢葬。

圖6.五間厝遺址的獵頭行為。

  其次,基於南科發現遺址於時間上的完整度(大坌坑至西拉雅期)及其出土高於2000具的大量墓葬,將以南科發現遺址為葬姿與頭面向為主要討論對象。在南科發現遺址中,南關里東遺址屬於最早期的大坌坑文化(菓葉期),其發掘出土墓葬主要為頭向南的直肢葬。其後為出現50具墓葬的右先方遺址(牛稠子文化),該遺址以仰身直肢葬(圖5)為主,但已可見少量俯身屈肢葬。另外,其墓葬群分布以南北軸為主。

  大湖文化的三抱竹遺址仍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可見少量屈肢葬;同期但未在南科園區中的烏山頭遺址則以頭向北之屈肢葬(屈下肢)為主,另可見甕棺葬。蔦松文化的道爺遺址中出土的人骨多保存甚差,但可見特殊之埋葬方式(頭部以下舖有碎陶片),而以殘餘人骨及陶片舖設方式可知,其葬姿以頭向北之仰身直肢葬為主。同期的五間厝遺址的人骨保存較道爺遺址為佳,該遺址人骨亦以直肢葬為主。然而,除了直肢葬以外,五間厝遺址也見獵頭行為(圖6)。

  至鐵器時代,早期學者一般認為番仔園文化以俯身直肢葬為主,但於晚近發現的臺中清水中社遺址則打破這個假說。在清水中社遺址發現的人骨可見多種葬姿,如M35即為屈肢葬。同期但位於北部的十三行遺址則以頭向西南的屈肢葬(上下肢皆為屈肢)為主,其面向可分為兩類:一向臺灣海峽(北偏西15至60度),一向山(南偏東30至75度)。

  就上述討論,可見於新石器與鐵器時期的臺灣西部以無棺葬為主;然而,在臺灣東部可見另一番景象:無論新石器時代的卑南遺址(臺東卑南)、橫跨新石器時代至鐵器時代的漢本遺址(宜蘭南澳),皆以有棺為主。而就棺槨本身的存在就讓學者可以輕易了解各墓葬內的現象。換言之,基於石棺的存在及其界定的範圍,學者可以輕易發現多種埋葬行為,如單體葬(圖7)、複體葬(圖8)、二次葬(圖9)或墓葬間的相互打破現象(圖10)。

圖7.漢本遺址P3S探坑M1之單體葬。 圖8.漢本遺址P3S探坑之複體葬。

圖9.漢本遺址P3S探坑之二次葬。 圖10.漢本遺址P3S探坑M2打破M4與M5。


圖11.右先方遺址的甕棺葬。

  除了上述石棺、木棺或直接土葬的直/屈肢葬外,最特別的就是甕棺葬(圖11)。甕棺葬主要見於年幼個體(嬰幼兒或小孩)。早於牛稠子文化的右先方遺址即可見甕棺葬,然而臺灣本島可常見甕棺葬則發生於距今3500年左右,至少可見於16個新石器時期的遺址,包括臺北的芝山岩遺址、臺南的三抱竹與烏山頭遺址、宜蘭的丸山遺址、花蓮的花崗山遺址與臺東的長光遺址等。其中,有詳細甕棺葬的研究僅見於臺南的石橋遺址。

  無論是石棺、木棺、直/屈肢葬或甕棺葬,這些埋葬方式似乎皆可歸類於土葬的一種。不同於史前時代,如果結合世界各地與現代的埋葬形式,其實有更多樣化的埋葬行為。土葬之外,尚有火葬、水葬、天葬及其變異模式,如懸葬、洞穴葬與複合葬等。晚近因應環保而生的環保自然葬如樹葬、花葬、灑葬、植存、海葬等即屬於複合葬,前四者為先火葬再土葬、後者為先火葬再海葬。

備註

圖2、3、5、6、11取自2004年臺南科學工業園區道爺遺址未劃入保存區部份搶救考古計畫期末報告。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副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