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話說蛇年特展

藏品放大鏡

  史前珍瑤──談卑南遺址4組國寶玉器(下)

回想‧迴響

  想像、實際、發掘大學問─—卑南考古實習心得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45期 2013.2.15

話說蛇年特展

文‧圖/盧梅芬、蔡孟娪

  蛇在不同文化與神話故事中,具有不同的角色與性格。牠既有邪惡的一面,也有神格的一面,或是某一族群的祖靈與祖先。邪惡的代表性之例為《聖經》舊約〈創世紀〉所記載,夏娃受到蛇(魔鬼)的引誘,不顧上帝吩咐吃了伊甸園「知善惡樹」上結的果實(禁果),又把果子給了亞當吃,上帝便把他們趕出伊甸園。偷食禁果被認為是人類的原罪及其它罪惡的開端。

  流傳於中國人間的古老傳說故事〈女媧補天〉,女媧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神。相傳曾摶土造人,人世間漸漸繁榮起來。不料傳說中支撐天空的柱子倒塌了,人間遭受洪水泛濫、生靈塗炭的災難。仁慈的女媧不忍看見人類遭受滅亡之災,她苦煉補天的五色石(白、綠、碧、赤、黃),將天補好,解救了患難中的人類。

  而史前文化與臺灣原住民族代代相傳的故事之中,也不乏以蛇做為主角。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故事或有趣的造型美感。

    

舊香蘭遺址百步蛇紋鹿角雕件,透露出此遺址文化與原住民文化有極高的關聯性。

舊香蘭遺址百步蛇紋石雕件。

舊香蘭遺址-鹿角雕-百步蛇紋馬克杯。

百步蛇紋鹿角雕件T恤。

  2003年9月,杜鵑颱風侵襲臺東,在太麻里海邊造成罕見的海水倒灌,大浪沖刷出遺址,才意外地讓埋在沙灘下的遺址出土。颱風過後,熱心農民賴阿遊老先生在沙灘上發現幾具石棺及許多陶器殘片並通報館方。從出土測得的碳十四年代顯示,遺址最早距今約1380年,最晚距今約1240年。2004年搶救考古發掘所採集到的考古遺物中,有三項較關鍵的發現,一是石板棺,二是器物上的百步蛇紋飾,三是銅、鐵、金與玻璃。

  舊香蘭遺址出土的陶器、石器與骨角器上有百步蛇紋飾,可見當時的工藝技術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因排灣與魯凱族傳統工藝中,常見以百步蛇為題材的精湛生活工藝,推測舊香蘭遺址與近代排灣族與魯凱族應有關聯。本館將這些極具特色的百步蛇圖紋應用於現代創意產品,讓民眾更能欣賞史前工藝之美。

  百步蛇是「臺灣蛇」的代表,是已被列入「珍貴文化資產」的保育類動物。具有百步蛇文化的原住民族,包括排灣族、魯凱族與布農族等。排灣族與魯凱族的起源神話,與百步蛇息息相關,與布農族的傳說故事相比之下,顯得神祕許多。

  在排灣族的神話與文化中,與百步蛇相關的神話是一個重要的核心,尤其是「蛇生」,蛇生排灣族人的神話流傳甚廣。另外一類神話則是「太陽卵生」,太陽產下蛋後,百步蛇奉命保護蛋,蛋孵化出的人類,即排灣族的祖先。故排灣族人自稱為「百步蛇的子民」,百步蛇代表守護神,守護著排灣族子民,族人非常尊敬百步蛇。

    

童書《百步蛇的新娘》。

  除了「蛇生」主題外,也衍生了其他神話故事,代表性的有嫁給百步蛇的傳說「百步蛇新娘」。善良的頭目么女,犧牲自己、嫁給百步蛇王,就在傷心出嫁當晚,山林中、月光下的蛇王,竟從兇猛的百步蛇變成俊美的青年,自此在山林中的石板屋過著幸福的生活。原本不願嫁給蛇王的姐姐,看著妹妹的犧牲卻成為幸福的生活,忌妒心使然而想取代妹妹,卻被蛇王變成一隻癩蛤蟆。

  魯凱族膾炙人口的古老傳說,則流傳各種版本的巴冷公主與居住於鬼湖的百步蛇愛情故事。其中一個廣為流傳的版本是,傳說中,巴冷公主是魯凱族大頭目之女。有一天,巴冷公主在鬼湖森林迷路,被遠方傳來的笛聲所吸引,隨笛聲來到了鬼湖湖畔,邂逅了化為人形的湖神——百步蛇王。這對人蛇戀人結為連理,在族人的祝福聲與歌聲中緩緩走進鬼湖,從此隱居在魯凱族的聖地小鬼湖。這個傳說依然在族裡流傳,而傳唱的〈鬼湖之戀〉古老歌曲,更是讓人回味再三。

    

百步蛇時鐘(朱墨形象設計廣告有限公司)。

百步蛇盛具(創作者為排灣族藝術工作者高吳惠琴)。

  百步蛇神話也是這些族群的藝術創作的泉源,將百步蛇紋裝飾於宗教信仰與各種日常生活用品中,發展出極具美感的裝飾性功能。排灣族與魯凱族傳統工藝中,常見以百步蛇為題材的精湛生活工藝。這些百步蛇圖案,未被塑造成恐怖或可怕的形象,大部分都是可愛與美麗的形象。這反映了原住民「處理」人、蛇關係的態度與方式,顯然與漢文化不同。

  如何轉化此經典神話與圖紋,更是現代設計者的挑戰。在當今社會,百步蛇圖紋也被應用於文創產業等生活產品設計。例如百步蛇時鐘、百步蛇盛具或餐具等。從史前蛇、原住民傳說中的蛇到創意產品中的蛇,蛇不再只是多數人所認為「冷血」與可怕的觀念喔!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組助理研究員與文宣規劃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