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話說蛇年特展

藏品放大鏡

  史前珍瑤──談卑南遺址4組國寶玉器(下)

回想‧迴響

  想像、實際、發掘大學問─—卑南考古實習心得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45期 2013.2.15

想像、實際、發掘大學問─—卑南考古實習心得

文‧圖/張慧如

  印象中,考古發掘對我而言,就是手上拿著小鏟子挖著土。看起來就是件極易上手、簡單又輕鬆的工作。但是等到自己實際操作後,才知道這是門結合藝術又需要技術的工作。

  手不只要巧,觀察力也要好、心更要細,才能把發掘所需要的技術學習好。實際上,在實習期間下坑發掘的時間也不過才短短七天半,但是這段時間讓我對於考古的體驗又更加的深刻。

  在實際下坑發掘時,我和其他一同實習的同學們討論好,大家輪番當坑主及坑友,如此一來大家都可以學習到作為坑主時的工作及坑友的工作內容,也可以更了解及熟悉不同工作內容的差異性,彼此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

  下坑前,必須先架設水平儀來定位高程。架設水平儀是每天開工的例行公事,這是台很重要的儀器,透過它可以測量出位置的相對高度,供坑主換算發掘高程。在所有考古發掘測量上,水平儀就是很好的工具,測量所得到的數據可方便以後資料查詢及比對。

    

考古隊員指導發掘方法。

出土標本裝袋、登錄。

進行田野發掘紀錄。

進行田野發掘紀錄。

  開始發掘時,準備小平鏟、十字鎬、小掃把、畚箕加上手套就直接下坑。挖沒多久,手就開始發酸,小平鏟拿在手上,不管怎麼鏟土,就是用不順。不管怎麼挖,土鬆動的痕跡真的少到可以,破土施力點也不對,再怎麼挖,速度就是慢,層位弄得髒兮兮,就是抓不到訣竅。

  半小時過去之後,挖到手腳痠麻,也只挖了一區的二分之一,真是讓人匪夷所思。反觀旁邊的考古隊大哥們看似挖得很輕鬆,不一會兒好幾區就挖完,讓我思索如何才能挖得好。因此我常發揮不懂就問的精神,詢問大哥們發掘及工具使用的技巧,有了前輩的教導,發掘變得不再是抽象且難以操作的工作,讓我們發掘更順手也順利。

  在室外發掘這段時間,我也獲得許多前輩們寶貴的經驗分享,例如十字鎬有尖端和平端,兩個功能的差異就是尖端適用於破土,平端則是刨土。

  除了挖土,我們也一邊學習辨識不同出土遺物的種類。由於先前我們接觸陶器的機會比較多,因此在分辨陶器時相對也比較上手,但是在其他遺物的辨識就花較多心力。舉例來說,石器對我們而言,是最難辨識的遺物,我們時常分不清楚打製石器及石頭自然破裂痕跡的不同,像這樣的辨識能力也要靠時間和經驗累積而成。

  室外發掘最後兩天,我們發掘的探坑改成陶片灰坑的清理工作。這項工作比起拿十字鎬破土及挖土還要來得困難。根據老師說:「這份工作其實只有專業且資深的發掘高手才可以做。」想當然爾,此探坑工作的難度比先前高。

  由於灰坑比較深,上下坑內就必須仰賴鋁梯,再者和先前不同處是我們不使用十字鎬,反而改用考古隊大哥自製的竹刀進行陶片輪廓的清理,搭配小平鏟進行清土,使得陶片更能清楚被辨識。之前都是用十字鎬,一次就可以挖起大面積的土,但此灰坑的土層中有豐富的陶片,自然不能像之前一樣,一旦大片挖掘,將會造成難以想像的破壞。

  使用小平鏟挖土時,就必須小心翼翼避免連同陶片一起挖掉。還有使用小平鏟清理陶片輪廓時,需要很小心,否則就會常常失手損壞到陶片,並且改用竹刀可以降低刮傷陶片表面,因為竹刀刀面面積小且刀面也比較圓滑。相較於之前的發掘,灰坑的工作更加考驗我們的技術和細心,下每個動作前,都須想好該怎麼樣才可以降低破壞陶片。

  實際經歷考古工作的學習後,讓我對於這份工作有了新的認識,想像中的考古和實際實作的差異,打破我以往對於考古的認知。我還記得老師曾說過:「考古實際上也是種破壞。」以前我從來就沒有想過研究出土遺物前所進行的發掘工作竟然也是破壞行為,而自己在真實加入發掘工作後,也漸漸了解到那句話的涵義。

  此外,發掘工作不單單只是拿著工具挖,也會抱持著期待的心情,希望可以挖到玉器等特殊器物,雖然我們並沒有真實挖到很多遺物,但是挖掘中所學到的知識比想像中的還要更加豐富。不論是發掘的技術、器物的辨識、工作細節的紀錄、繪圖測量等,都充實了短短的實習經歷。

(本文作者為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學生)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