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園區有的遺址僅有一個文化層,有的遺址則包含有二個以上的文化層,其中含有大湖文化的遺址佔園區所有遺址的48%,其次為蔦松文化,佔有23%。讓南科園區成為研究大湖文化與蔦松文化的重鎮。
三、文化遺留的內涵
南科園區各文化之遺留重點簡略描述如下:
一、大坌坑文化(葉期)
有相當定居性的聚落,面積可達3~5公頃。除栽培稻米、小米等穀物外,也開始養狗,廣泛利用海洋資源。大量使用產於澎湖的橄欖石玄武岩來製成斧、鋤、錛、鑿等工具。使用木棺作為葬具,葬姿主要採頭向南之仰身直肢葬。墓葬中男女成年都見有拔牙。有出土的穿孔人牙及帶有箭鏃殘留的遺骸,當時已有馘首、爭鬥等武力行為。
二、牛稠子文化(牛稠子期)
生業遺留有稻米、小米和豆類等農作物。石器應是在當地製作或加工,器表多通體加磨且器身更趨細薄。在埋葬行為上,已開始使用大甕埋葬嬰兒遺骸,多採橫置、甕口朝南。成年的遺骸中見有拔牙的證據,而玉環取代了貝器成為主要的裝飾品。
三、大湖文化
在陶器方面,最明顯的特徵即是灰黑陶的比例逐漸增加。石器數量劇減,最具特色的石器的為以砂岩磨光的巴圖型匙形石斧。可能開始出現鳥頭狀器。仍然使用甕棺埋葬嬰兒,但改為豎置;墓穴深度極深,部份有棺木痕跡。葬式主要為俯身直肢葬,頭向多朝北。墓葬普遍在近頭部的墓穴上方,放置可能用來盛裝飲食的陶容器。
四、蔦松文化
可能反映出有大小兩種聚落型態。生態遺物數量大增,主要見有稻米、薏苡等。開始出現鐵製工具。甕棺已消失,但在道爺遺址中,常見以碎陶片舖陳於遺骸下方,此一葬俗在臺灣極為特殊。
五、西拉雅文化:
當時原住民透過交易取得各式的硬陶及瓷器作為器皿。鐵器的數量增多;並利用雕刻穿孔的鹿角及玻璃珠、環等作為飾品。
六、明清漢人文化
大都屬於清朝中晚期。這類遺址中常出土有糖漏等紅褐色厚胎硬陶,已進行甘蔗等經濟性作物之栽培。墓葬方面則利用三合土製作槨室,其內置放木棺,周圍則填塞白灰、碎貝等,道爺遺址另見有一大型磚砌墓塋。
南科園區考古遺址之出土文物,數量非常龐大,目前統計約有22萬餘件,史前陶的數量居文物的最大宗,現分別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進行整理、分析、研究、典藏等工作。
出土文化遺物統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