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南科園區的考古遺址

話題話語

  大陸少數民族與臺灣原住民文化元素的類比

博物館頻道

  2010世界南島國際交流工作坊:臺灣南島與世界南島研究的接軌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87期 2010.9.15
 

大陸少數民族與臺灣原住民文化元素的類比

文‧圖/Kuli Kilang

  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的民族,南島語系(南島民族)是全球現今唯一主要分布在諸多島嶼上的一個語系,包括約1300種語言。其分布最北為臺灣本島,南抵紐西蘭,東至復活節島,西達馬達加斯加島。1980年代初期,澳洲考古學家Peter Bellwood和美國語言學家Robert Blust提出「南島民族臺灣原鄉論」。Peter Bellwood推斷南島語族的前身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5、6千年前來到臺灣,再從臺灣往南,朝東、西,擴散成今日的面貌。臺灣人類學博士陳叔倬表示,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人類應該沒有所謂的「原鄉」,即使南島語族人是從臺灣擴散出去的,但人不可能在島嶼單獨出現,必從大陸遷移,由此推論,更早之前的古南島語族可能由亞洲大陸而來,並因此提出臺灣原住民族有「西來說」及「南來說」遷移的可能來源。此外,中央研究院學者凌純聲根據文化的特質與古史的記載,特別以第三世紀初葉三國時東吳沈瑩所著的〈臨海水土志〉一書的記載,來證明「臺灣土著族與古代閩越人是同一文化系統的民族」。

  中國大陸的少數民族各分屬於漢藏語系(漢藏語族、苗瑤語族(系)、壯侗語族(系))、阿爾泰語系、印歐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有些語言學者相信泰語可能也可以算是擴大定義之「南島語系」的一部份,但是多數學者似乎仍舊將其歸類為「壯侗語系(台-卡岱語系)」。也有些學者認為「南島語系」和「南亞語系」以及「壯侗語系(台-卡岱語系)」可能有血緣關係,正研究「南方大語系(Austric languages),由此成為語言學家的另一項研究專題。根據學者凌純聲的研究,大陸地區與臺灣原住民族同屬一個文化系統的少數民族,除了居住在大陸東南地區的高山族少數人口外,還有壯侗語系,以及南亞語系等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究竟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哪些少數民族與臺灣原住民族有著類似的傳統文化現象,以致於從文化角度推論臺灣原住民族與古代閩越人出自同一文化系統的民族,與大家作幾項探討。

  每一個民族生活中的技藝,一般都是適應其居住的自然環境和社會規範的產物。換句話說,物質文化,特別是生活技藝,與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環境的關係十分密切,這也是眾多不同類型的生活技藝之所以會產生的原因。然而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與臺灣原住民族在相貌、語言文化、物質文化、社會型態、生活方式、傳統工藝等各方面也存在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兩岸少數民族至今都保存著斷髮紋身、龍蛇崇拜、缺齒和墨齒、腰機紡織、方衣與筒裙、干欄式建築等風俗文化。略舉說明如下:

泛靈信仰

  一般而言,臺灣原住民諸族的傳統信仰應為「泛靈信仰」。所謂的「泛靈」指的是天地萬物、自然界現象、祖靈等皆有其靈。因此,臺灣原住民族衍生出各種山神、海神、河神、太陽神、樹神、小米神等「自然崇拜」;以及族人感念祖先、創生起源的「祖靈崇拜」等傳統信仰面向。大陸少數民族同樣屬泛靈信仰以及祖靈崇拜,兩岸少數民族最常見的即為龍蛇崇拜,並且相信祖靈是宇宙的主宰,能夠影響一切禍福。

gaga與款

  臺灣泰雅族的gaga,gaga大抵上可以分成三個層次:遵循特定規範所形成的社會範疇,而社會規範層次則應當遵守的規範或者實然的秩序、個人特質的層次則在於個人能力與耕種方法,或人的行為等外顯特質都受到一定的約束,而共享則是gaga內涵的關鍵。類似的文化也存在於中國南部的侗族。款是侗族傳統社會組織,源於古代的氏族部落聯盟。傳統侗款文化主要表現在款組織和款規約兩方面。款組織是侗族社會以地緣關係而結成的聯盟組織,是民間性的自治聯防組織;款規約是維護侗族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的行為,規範在侗族社會的法律生活中,顯示了其權威性和道德性;所以侗款也可以說是侗族人人所遵守的一套特殊行為規範和行政法規,同時侗款也有一種共享機制,同一款為一個共同體,所有事務及準則以款為優先。

文身


海南省樂東縣黎族文面婦女。

  文面指在面部刺青,是傳統泰雅族最重要的文化表徵。在傳統泰雅族文化中,文面有著族群識別、成年、表彰個人英勇與才能等意義,是泰雅族人一生必經的生命禮俗,同樣文面也存在於賽夏族,而排灣族則遍佈於全身。文身也是海南島黎族重要的傳統文化表徵。文身是黎族婦女結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所必經的神聖儀式。黎族的文身圖案具有氏族圖騰的功能,不同的黎族方言地區,甚至是不同村寨,黎族婦女的文身圖案都不一樣,黎族人民能夠憑藉其紋飾特徵,準確判讀出文身圖案所代表的真正意義。

連名制

  連名制是南島民族及東南亞古文化的特質之一,連名制的地域分布包括東南亞的大陸,半島和島嶼三區。以往雲南哈尼族中普遍沿襲著的父子連名系譜,明代之後哈尼族才開始使用漢姓。父子連名制是用以表示血緣關係的系譜形式,它最大的特點是幫助後人辨認血緣關係。而臺灣原住民族至今仍然保有其連名制的傳統,現今更將其置於身份證使用。

木鼓

  木鼓為東南亞古文化特質中年代較早的一種,多用作召眾的信號,有些族群則特別與獵頭的風俗有關。臺灣如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也有木鼓,除了在織布時使用之外,也用來作為召集的信號。貴州的侗族、苗族,以及雲南的基諾族、佤族都保有木鼓,被視為尊貴而神聖的神器與樂器。

水平背帶紡織機


四川省昭覺縣彝族VAP LA織機。

  所謂水平背帶機就是織機之一端布夾係繫於紡織者之腰背上,所以也稱為腰機。水平背帶式的織機遍佈地使用於東南亞,臺灣原住民族傳統亦均用此型式織機。在大陸南部地方諸多少數民族如黎族、彝族、布朗族、基諾族、佤族、怒族等至今仍在使用著水平背帶紡織機。

方衣(貫頭衣)

  方衣是臺灣原住民常見的服飾型式,所謂方衣是一種最原始的衣服型式,廣見於印尼群島以及中南半島,並向東分布至玻利尼西亞。大陸雲南的佤族男子短上裝為無領、無袖的方衣,多以黑紅搭配,予人一種勤勞樸實、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此外布朗族也保留了貫頭衣的服制。

醃魚醃肉


湖南省通道縣侗族醃肉。

  兩岸少數民族的每個族群都有保存食物的特殊方法,阿美族人稱醃製的食物為siraw,泰雅族則稱為tmami,不論魚肉、魚卵、家畜或其他獵物、內臟等,吃不完時原住民便以醃製的方式加以保存。而侗族的醃魚(bal wedl),醃肉(kuk wedl)都是在重要的節日慶典招待賓客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餚。

干欄式建築


湖南省通道縣芋頭侗寨干欄式崖上鼓樓。


海南省樂東縣俄查村黎族干欄式船型屋。

  所謂干欄就是架在樁上的屋宇,是東南亞古文化中的主要特質,這個文化的分布從中國南部經中南半島而至南洋各地,並西至非洲的馬達加斯加,東則經大洋洲而達南美西岸諸島,也就是整個南島語族分布地帶。在大陸西南部諸多少數民族如侗族、黎族、壯族等都還在使用此種干欄式建築,而臺灣原住民族的公共會所及穀倉等也有部份還保存著干欄式的建築,至於普通居屋則已不復見。

  以上大陸少數民族與臺灣原住民的相似文化雖然僅只寥舉數例,並不足以代表兩岸少數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但是無可諱言地卻也呈現了民族文化在適應時空之各項因素時,所存留下來的精髓;兩岸少數民族是否同屬源自古代閩越文化的關係,還需要諸多的研究證據來證實,但相隔甚遠在兩個不同環境的民族,卻能發展出相似的文化表徵,已經讓人深感驚嘆了。大陸少數民族呈現出的古文化特質,與東南亞的古文化以及南島語系民族或許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劉少君│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