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跨越時間的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

南島文化專欄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緣起

博物館頻道

 

小策展人失眠日記-大學醫院界的醫龍與我的1895,在壽豐(3)晝夜

搶鮮報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51期 2009.3.15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緣起

文/傅鳳琴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首頁

  什麼是「數位博物館」?簡單來說「數位」是電腦的語言符號,我們將傳統的文物、文字、圖像、聲音等,把它轉成電腦可讀的方式,稱為數位化。數位化除了保存珍貴文化資產,它的另一項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方便傳送。也就是說有了「數位博物館」觀眾透過網際網路,隨時都可參觀博物館。

  臺灣是個多族群與多元文化的島嶼,島上原住民族擁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語言和文化,「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的建立,即是希望將珍貴的臺灣原住民文化,以數位博物館的面貌,分享給全台灣民眾,甚至是全世界。「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成立即是為蒐藏、保存、發揚台灣原住民之語言、生活經驗智慧。為妥善保存台灣原住民各種珍貴資料,並加強民眾親近資料與文物,增強互動性,利用新興科技及網路便利性成立數位博物館,教育部特於中華民國92年7月9日,交付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辦理。

  隨著數位化時代來臨,電腦廣泛應用與網路寬頻蓬勃發展,使用者對線上資訊的要求日益增加,「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以臺灣原住民之資料為標的,採整合各門專業的方式,多方組成計畫群,包含資料研究分析人員、文案腳本編輯人員、網頁視覺藝術設計人員、技術開發人員,針對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相關議題,進行專業分工與共同合作建置,期能將珍貴的原住民文物與相關社會文化脈絡資料以數位博物館的面貌,展現於網際網路上。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近程規劃目標包括:

一、藉由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傳播臺灣原住民之相關資訊:
利用數位化科技的展現方式,突破對原住民社會所處之空間邊陲性,以另一種新視覺傳達與連結的方式,使臺灣原住民進一步接近資訊、喜愛知識,培養自動主動學習的社會風氣,促進臺灣原住民社會加入學習型社會。

二、 增進原住民族與非原住民族間之溝通與交流:
打破族群藩籬,促進族群資訊交流、文化認識,藉由數位典藏、數位展示、數位學習等新興方式,促進互尊、互賞和互信之基礎。利用網路之連結性,促進國際資訊交流,將臺灣原住民文化之美推向國際。

三、 研究與推廣原住民使用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
配合終身學習政策,促進臺灣原住民民眾之社會學習管道及機會,進一步培育時時學習、處處學習之精神,增強族群自信心、社會競爭力。

四、 提供原住民使用數位博物館之資源、協助與服務:
利用網路之連結性,整合分散各相關單位之資訊、資源,打破時間及地理之侷限性,提供臺灣原住民及一般社會民眾,能隨時隨地取得相關資料。利用數位科技,支援網路空間,促進臺灣原住民文化之蒐藏、保存、展示、交流及發揚。

  自93年籌劃起,網站前端陸續發展線上展示、學習、遊戲與相關服務,內容涵括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族群溯源、語言宗教、藝術文學及遺址探究等,資料的面向多元且具深度,展現的方式由2D、3D動畫到線上遊戲等不同的呈現型態。為期讓本網站的架構、功能及分類方式,與民眾的需求及瀏覽習慣更為貼近,逐年有系統及階段地進行網站的內容更新與建置。至今已累積三萬七千四百張以上原住民珍貴圖像數位化資料、四千小時影音資料、百萬字以上相關原住民社會文化導覽解說資料。

  目前初步已完成該網站架構,現有網站的網頁架構,規劃以「綜觀原住民文化」、「深入族群」、「互動博物館」、「兒童版網頁」,引領使用者循著規劃,有邏輯脈絡的來瀏覽網站豐富的資訊,同時也預留未來增加之內容預設空間規劃。為使瀏覽便利及增加網站瀏覽效能分為綜觀及單一瀏覽方式,使用者可依個人喜好或需求進行全面性的了解或針對單一族群深入探討,並且在瀏覽過程中可隨時進行瀏覽模式的切換,以達到資料運用的最大可能性,在相關展示內容製作方面也已完成近50組展示與學習單元,已成為原住民數位網站中極重要網站。

  歡迎民眾透過網際網路隨時來參觀博物館,一起來認識臺灣原住民,讓臺灣的文化資產愈來愈豐富,而且生生不息。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http://www.dmtip.gov.tw/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林毓蓓│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