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從海洋到畫布:菲律賓巴丹島「鬼頭刀」母題的創作藝像

話題‧話語

  去Sapa家

博物館頻道

 

小策展人失眠日記─大學醫院界的醫龍與我的1895,在壽豐 (2)撥雲

搶鮮報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50期 2009.2.15
 

從海洋到畫布:
菲律賓巴丹島「鬼頭刀」母題的創作藝像

文‧圖/楊政賢

  從台灣蘭嶼至菲律賓巴丹群島這個跨國境海洋島嶼鏈區域,存在著一個文化類緣關係密切而經常被討論的「族群」,該「族群」在蘭嶼被稱為Tao,在巴丹群島則為Ivatan。在族群組成上,部分Ivatan人認為其祖先是來自台灣(Formosa)的早期移民(Philippine Information Agency 2002)。

  巴丹群島因其地處太平洋及南中國海之會合處,所以常伴有季節性海流及季風。黑潮(Kuroshio)這股北半球流速最快的環流即流經菲律賓巴丹群島海域,帶來為數可觀的迴游性魚類,及其他受這些魚類所吸引過來覓食的大型魚類等海洋資源。其中,飛魚和鬼頭刀,即是黑潮流域常見的兩種魚;海面上飛魚躍出在前,鬼頭刀緊追在後的畫面經常可見。因此,如此的島嶼生態,也讓蘭嶼Tao與巴丹島Ivatan發展出「飛魚──鬼頭刀」的文化體系,無論是飛魚或鬼頭刀皆是兩地島民重要的海洋「物資」、生活「飲食」與社會「禮物」。

  我們若從當代巴丹島的一些畫作藝品,仍可隱隱探見Ivatan人以「鬼頭刀」為題材的創作,進而理解其「人魚網絡」意象所定格顯影出的文化思維。舉例來說,回顧巴丹島傳統島嶼生態的海洋文化,我們仍依稀可見Ivatan人划船出海撈捕「鬼頭刀」的身影(參見【圖一】、【圖二】),以及其文化制約下強調以物易物、生計經濟「人魚網絡」的歷史圖像(參見【圖三】、【圖四】)。

【圖一】
Ivatan人划著tataya(巴丹島傳統小舟),在海上教導小孩垂釣arayu(鬼頭刀)的傳統情景。(2008年6月攝於巴丹島\巴丹省政府展覽廳)
【圖二】
Ivatan人划著tataya(巴丹島傳統小舟)出海,返航登岸後,手持捕獲的arayu(鬼頭刀)準備返家的情景。(2008年6月攝於巴丹島\巴丹省政府展覽廳)
Ivatan人開船出海,以網捕撈飛魚與鬼頭刀等豐富海洋魚產,藉以彰顯其傳統海洋島嶼生計經濟的實況。(2008年5月攝於巴丹島\Basco機場候機室) 【圖三】
Ivatan人將所捕獲之飛魚與鬼頭刀,經由初步解體、抹鹽處理後,置於陽光下長期曝曬,製成魚乾。這也是巴丹島因應海島生態藉以保存食物的傳統方法。(2008年5月攝於巴丹島\Basco機場候機室) 【圖四】

  此外,從海洋到畫布,也讓我們看見了當代Ivatan人為了因應貨幣經濟與市場機制,已將「鬼頭刀」帶到市場進行買賣(參見【圖五】),「鬼頭刀」因此有了從海洋「物資」到文化「飲食」、從社會「交換」到市場「交易」、從人際「禮物」到買賣「商品」等多重的角色轉換,這些我們也都可從當代的一些畫作藝像理解探見「鬼頭刀」文化母體的時代變遷縮影(參見【圖六 】)。

【圖五】
Ivatan人已將傳統作為「禮物」交換的「鬼頭刀」,視為「商品」並帶至當代市場進行買賣,並且已有使用現代磅秤藉以「量化」計價、換取「貨幣」的市場交易情形。這件畫作藝像充分反映了「鬼頭刀」文化母體的時代變遷樣貌。(2008年5月攝於巴丹島\Basco機場候機室)
【圖六】
畫作左上角畫有一小船於海上垂釣「鬼頭刀」的捕撈實況,從(小)船與(大)鬼頭刀懸殊的相對比例來看,可從中解讀出「鬼頭刀」在Ivatan人傳統生計與文化認知上的核心地位。而畫作裡西班牙殖民時期引入巴丹島的水牛,其腳上正穿著象徵美國資本主義與流行文化風潮的「Nike球鞋」,或許也正透露出Ivatan人思索著要如何走過傳統、迎接未來的當代變遷思維。(2008年5月攝於巴丹島\Basco街道上某家餐廳之門板畫作)

  總之,我們若能跟隨著「鬼頭刀」從海洋到畫布的身影,並藉由關注「鬼頭刀」如何在不同時空游離、排斥、反芻與轉化等屬性的理解,進而交織論述「人魚網絡」在當代菲律賓巴丹島Ivatan人不同歷史階段所發展出的文化「憶態」顯影。或許我們就能進一步詮釋巴丹島的Ivatan人如何透過「鬼頭刀」,悠遊其中、游離其間,並理解其自身所處時代變遷的宿命及其文化母體的當代樣貌。

[註]:巴丹群島是菲律賓最北部的行省(巴坦尼斯自治省),北方隔著80公里寬的巴士海峽(Bashi Channel)與台灣相望;南方則隔著巴林丹海峽(Balintang Channel)及巴林丹群島與呂宋島相望。巴丹群島地處東經123度53分、北緯22度20分,位於蘭嶼南方75公里,台灣鵝鸞鼻東南方160公里處。巴丹群島由十座島嶼組成;其中,僅Batan、Sabtang、Itbayat等三大主島為有人居住之島嶼;省會巴斯可市(Basco)位在巴丹島(Batan)上。根據西元2000年的官方人口普查資料,巴坦尼斯自治省總人口數為15,656人。

去Google地圖看巴丹島:點這裡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林毓蓓│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