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洋到畫布:
菲律賓巴丹島「鬼頭刀」母題的創作藝像
文‧圖/楊政賢
Ivatan人划著tataya(巴丹島傳統小舟),在海上教導小孩垂釣arayu(鬼頭刀)的傳統情景。(2008年6月攝於巴丹島\巴丹省政府展覽廳)
|
從台灣蘭嶼至菲律賓巴丹群島這個跨國境海洋島嶼鏈區域,存在著一個文化類緣關係密切而經常被討論的「族群」,該「族群」在蘭嶼被稱為Tao,在巴丹群島則為Ivatan。在族群組成上,部分Ivatan人認為其祖先是來自台灣(Formosa)的早期移民(Philippine
Information Agency 2002)。
巴丹群島因其地處太平洋及南中國海之會合處,所以常伴有季節性海流及季風。黑潮(Kuroshio)這股北半球流速最快的環流即流經菲律賓巴丹群島海域,帶來為數可觀的迴游性魚類,及其他受這些魚類所吸引過來覓食的大型魚類等海洋資源。其中,飛魚和鬼頭刀,即是黑潮流域常見的兩種魚;海面上飛魚躍出在前,鬼頭刀緊追在後的畫面經常可見。因此,如此的島嶼生態,也讓蘭嶼Tao與巴丹島Ivatan發展出「飛魚──鬼頭刀」的文化體系,無論是飛魚或鬼頭刀皆是兩地島民重要的海洋「物資」、生活「飲食」與社會「禮物」。
【詳全文】▲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