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人數
起源與遷移
陶偶
tawtawo
【人物閱讀】史前館圖書室定名為「張光直紀念圖書室」
 
 
史前館電子報第12期 2003.06.01 
   
 

起源與遷移/何傳坤

臺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的一支人口約有四十萬人,這座島嶼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界,更可能是散布在印度洋與南太平洋上各個族群的「原鄉或祖源地」。


復活節島的巨石雕像

距今五、六千年前,南島語族造就了新石器時代最偉大的航海術操舟從亞洲大陸、臺灣出發,在太平洋上乘風破浪。幾千年來,族人在星羅棋布的島嶼上開枝散葉,發展出繁複多元的生活樣貌、思維模式與美感。

起源

           關於南島語族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歐椎古(Haudricourt)認為南島語族起源於中國大陸南疆,介於海南島與臺灣之間,荷蘭學者柯恩(Kern)認為在中南半島,伍爾夫(Wolff)認為是在臺灣與菲律賓之間,美國語言學家白思樂(Blust)則直指臺灣。

白思樂指出南島語族的老家應是位於熱帶海濱地帶;當時住民的生活已有農業(芋、薯、稻米、粟、果樹),但也狩獵並重漁撈。他們的工具有陶器,有石、木、竹器,有紡織,有干闌屋宇,有樹皮布,並大量使用蚌貝,有發達的航船工業。依據人類學研究顯示,南島語族的起源地最有可能位於亞洲大陸與印尼,南島語言可能與南亞語言具有同源關係。

南島語族遷徙與擴散

根據澳洲考古學家貝爾伍德(Bellwood)及語言學家白思樂提出的「特快車模型」(Express Train Model南島語族從中國華南地區的「原鄉」分批遷到臺灣之後,在距今五千年前向南、東、西擴散。先進入菲律賓,再繼續至馬來西亞、印尼,向西到達馬達加斯加島,向東進入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里尼西亞。這個過程可分為七個階段:

一、 西元前4000-3500年:原南島語族擴移至台灣定居以榖類及根莖類農業為主,具備簡單的航海技術。

二、 西元前3000年:原南島語族擴移至菲律賓北部航海技術改進陶器紋飾自繩紋陶轉變為素面或是帶紅陶衣陶。

三、 西元前3000-2000年:原馬來波里尼西亞語族自菲律賓南方擴移至婆羅洲、蘇拉威西﹙Sulawesi﹚與摩鹿加﹙Moluccas﹚。除了榖類之外,果實及根莖作物增加;在爪哇南部及季節分明的島嶼地區稻米成為主食。同時狩獵採集的生活型態也開始在婆羅洲及蘇門答臘雨林中出現 。

四、 西元前2000-1000年:在蘇祿﹙Sulu﹚及蘇拉威西海附近,出現了活動性較強的海洋適應(早期海洋遊牧者)同時奠定了遠航的基礎。

五、 西元前2000-1500年:拉匹陶文化﹙Lapita﹚擴展至大洋洲的東加及薩摩亞。航海技術發達可以遠征到無人居住的島嶼,以及間斷地定居在美拉尼西亞西部的大型島嶼,如新幾內亞已有使用巴布亞語的居民在此定居。

六、 西元前2000-1000年:南島語族聚落出現在越南及馬來西亞,顯然與原居的農業族群發生競爭。

七、 西元前500年:銅、鐵器引進島嶼東南亞。東山銅鼓自越南交換到巽他島(Sunda Island),自蘇門答臘至麻六甲南部。

南島語族的擴展過程雖然多為由西向東,但也不乏向西回流的例子。李壬癸教授指出,臺灣境內已消失的凱達格蘭語類似西部南島語,另一種已消失的猴猴語則與東南亞島嶼的語言類似。

遺傳學的新發現

最近由遺傳基因研究及考古資料所建立的「慢輪模型」(Slow Boat Model)指出波里尼西亞的南島語族並非源於台灣,而是來自包括華南在內的大東亞範圍,以島嶼東南亞做為中途站。

二000年華裔科學家宿兵與金力等人,依據由南島語族三十六個族群的五百五十一位男性樣本,分析其十九個Y染色體「單一位置核酐酸多態性單倍體」﹙Single-step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Haplotypes﹚,發現臺灣原住民普遍出現的基因型,與密克羅尼西亞及波里尼西亞出現的類型差異甚大。東南亞族群與這三個地方的族群遺傳距離大約相等,臺灣與密克羅尼西亞、波里尼西亞的遺傳距離則約為台灣與東南亞族群的兩倍。由此推論當時的遺傳傳播路線有兩條,由島嶼東南亞地區出發,一支向北遷至臺灣,另一支向東進入波里尼西亞與密克羅尼西亞。

這個理論對於貝爾伍德的臺灣原鄉論提出了強而有力的挑戰。然而這些推論仍需更多的檢體資訊支持,與考古遺址發掘的史前人類DNA樣本進行比對建立更為完整且具代表性的遺傳基因資料庫。逐步確定臺灣與東南亞族群的血緣關係之後才可對於南島語族起源提出最終的答案。


復活節島的巨石雕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