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回首來時路-臨別退休感言兼致史前館的勇者們
考古探索
  台灣史前史與近代原住民族群的關係-以巴蘭遺址材料所作的初步觀察(一)
南島文化專欄
 

蛻變的珍珠彩衣─珠光鳳蝶簡介(中)

搶鮮報
   
  編輯語
 

在阿里山鄉親友及各界的祝福下,史前館新任館長浦忠成正式接任,原館長臧振華借調期滿歸建中研院史語所、崔瑞明副館長榮退。

「回首來時路」是副館長崔瑞明在卸任前夕,以感性的文字,憶及史前館從籌備期到開館營運一路走來,十四年多的日子,不僅付出了心血、汗水,更多的是辛酸或甜美的經驗,這些收穫將帶著大家更往前邁進。

台灣史前史與近代原住民族群究竟有無關聯?他們之間有無證據顯示?一直都是受到各界關注的問題,而巴蘭遺址上的發現,墓葬與陪葬品與近代「排灣群」類似,「台灣史前史與近代原住民族群的關係」一文以巴蘭遺址材料進行初步觀察,探討社群的界定與發展、變遷,將分四期刊出。

「蛻變的珍珠彩衣-珠光鳳蝶簡介 (中)」本期介紹珠光鳳蝶的繁殖過程,在蛹體內進行改頭換面的大蛻變,通常需要3~4週時間,才會破蛹而出羽化成為一隻美麗的蝴蝶。

 
  史前館之美
 

 

史前館景觀花園區內觀景丘及半月池,近來設置了仿製南島語族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摩埃(moai)巨石人像,遠遠望去相當壯觀。

早在西元800到900年間,南島語族拓殖者就在復活節島上建造了約千尊的摩埃巨石人像,形成了復活節島傳奇的一頁;摩埃平均高4公尺、重14噸,最高8公尺、80噸。

史前館設立摩埃巨石人像目的,除了表達對南島語族文化遺產珍視外,也希望藉摩埃回台灣尋根的寓意,說明目前流行的「台灣是南島語族老家」的理論。

(圖 / 劉吉興)

  博物館花絮
 

史前館館長於3月29日完成交接,卸任館長臧振華特別感謝地方鄉親的支持,讓史前館走出陰霾,邁向高峰。新任館長浦忠成,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係國內第一位本土培養的原住民籍博士,曾任台北市立師院語文系等教職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委等,學經歷豐富。他表示,台東是個族群融合的好地方,將來他將以自己的行政經驗與專長,從更多的角度思考,永續經營博物館。
(攝影 / 胡智偉)

 
 

 
史前館電子報第80期 2006.04.01 
 

回首來時路-臨別退休感言兼致史前館的勇者們
文 / 崔瑞明‧攝影 / 胡智偉


教育部常務次長周燦德代表杜正勝部長轉頒感謝狀給崔瑞明副館長

  民國八十年的夏天,我離開了高雄前往臺北,臨行前看見西子灣的夕陽餘暉,灑滿了整片的大海,我心中有著莫名的感觸。同一年的冬天,我離開了臺北來到臺東,從飛機上俯視臺北的夜景璀璨奪目,我心中也有著深深的感念。

  就在八十一年的二月,史前館籌備處成立後的第三個生日,正式在臺東渡過。我們沒有慶祝,只有期許與祝福;而在期許與祝福聲中,我們在歷任籌備處主任與館長的領導及教育部的指導下,篳路藍縷地創建了史前館。就這樣,我們走過了十來個春夏秋冬,也歷經了五千多次的日落月升。史前館的每個角落,有我們清脆的腳步聲,也有我們欣喜收割的歡呼聲。我們一次次的達成了任務;縱使曾經不慎跌倒,我們也仍然奇蹟似的勇敢爬起,並獲得了無數的榮耀與掌聲。於是,我們相信,我們擁有了上天最摯愛的祝福。

詳全文▲TOP

 
 

台灣史前史與近代原住民族群的關係
-以巴蘭遺址材料所作的初步觀察 (一)
文‧圖 / 傅君


墓穴結構,由東往西看

摘要

  巴蘭遺址的考古發現,讓人直接聯想到有關台灣史前史與近代原住民人群與社會的關連性。巴蘭遺址的物質遺留如石板房屋的型制、室內葬葬穴、埋葬行為、及陪葬品等,讓人直覺地認為巴蘭遺址的住民與近代排灣群有直接的關係,遺址的時間可能標示著一個該群由史前史轉化進入歷史時期的時間階段。本文以遺址出土的材料來討論目前台灣考古學與人類學所共同關注的問題包括:研究者如何界定一個社群?這個社群如何發展、變遷?研究者能用什麼方法瞭解這個發展與變遷的過程?其社會文化理論以及方法論的基礎何在?本文的目的,在於對這些問題作方法論上的討論,而較不著重對巴蘭遺址材料本身作解釋。

  詳全文▲TOP

 

 

蛻變的珍珠彩衣─珠光鳳蝶簡介(中)
文‧攝影 / 張至善


當幼蟲受到刺激時,"臭角"會向外翻出,並分泌揮發性化學物質,具有腐敗的味道,有嚇阻天敵的作用。

  珠光鳳蝶的幼蟲分為5齡,一年可有多個世代,整年都能繁殖,但主要在3到4月與9到10月間羽化成蟲,羽化成蝶後就只吸食花蜜,海檬果則是它們偏好的蜜源植物。珠光鳳蝶雌蝶會將卵產於食草或食草附近處,通常在葉背下,它的卵為圓球型,雌蝶在產卵時會分泌黏稠的分泌物將卵固定在植物體上,卵的表面光滑,頂端微凸,顏色為橙色。剛完成孵化後的幼蟲稱為一齡幼蟲,會啃食卵殼,隨後取食寄主植物,外形與其它各齡期不同,體色為淡褐色,有細小且稀疏的剛毛,體壁上長有明顯的肉突。二齡以上的齡期則無明顯的剛毛,二、三齡的幼蟲身體為黑褐色的圓筒狀,長大一些後,胸、腹部會轉為暗紫紅色,在第三、四腹節有環狀淡黃色帶,身體周圍肉突成磚紅色。

詳全文 ▲TOP

 
 

教育活動:

  》本館

  • 4/2 (日) 14:00~16:30,影片欣賞:少年葛瑪蘭。
  • 4/9 (日) 14:00~16:30,親子DIY─五彩水果筆筒彩繪製作
  • 4/15 (六) 14:00~16:30,「檀島傳奇」特展教育活動,親子DIY-亮麗一身‧集體服裝創作。
  • 4/16 (日) 14:00~16:30,親子DIY─可愛造型別針製作
  • 4/22 (六) 14:00~16:30,「檀島傳奇」特展教育活動,親子DIY-我的旅行地圖。
  • 4/23 (日) 14:00~16:30,親子DIY─會轉動的魚吊飾製作

  》卑南文化公園

  • 4/10~4/16(一~日) 09:00~16:30 ,卑南文化公園週。
  • 4/22 (六) 14:00~16:00,苧麻飾品DIY。

  》其他

  • 4/15~16(六~日)纖維創作工藝種子教師初級培訓班:策展實務(3)自由創作

特展:

  • 「檀島傳奇-從羽神到熔爐」特展,94年12月11日至95年11月20日,本館第四特展室。本特展與以典藏太平洋南島語族民族學標本豐富而聞名的比夏博物館(Bishop Museum)合辦,將藉由與夏威夷原住民生活、神話和傳說等相關的生活用品、工藝品、圖像和影片等,以生動有趣的展示手法說明夏威夷文化的特色和發展。
  • 「狗的前世今生」狗年特展,95年1月30日開展,本館二樓迴廊。
    「狗」是最早被人類馴養的動物,遠在12,000年前就已發生了。人類為了狩獵及居住安全守衛,而開始豢養某些具有家犬特質的動物,從東亞地區的灰狼(Grey Wolf )開始,將大野狼馴養為家犬。隨著人類祖先的傳播,馴養行為逐漸傳到了全亞洲、歐洲與美洲。而家犬的祖先隨著人類的腳步,做出許多調整與犧牲。成功的生存策略,使牠們適應現代文明生活而不致絕種,牠們是所有野生動物裡最大的贏家。

詳細內容公佈於本館特展網站

表演:

  • 4/13(四) 19:30~21:00,「綺響樂集」四重奏。本館視聽中心。
  • 4/28(五) 19:30~21:00,莫扎特之夜。本館視聽中心。
  • 史前館玻璃屋餐廳「午餐的約會」,於每週六、日下午12:30 為來館遊客營造一個悠閒且充滿曼妙音樂的感性時光。
  • 史前館「南島樂舞SHOW」演出時間為每週六、日上午10:00及下午3:00,地點於山之廣場或玻璃屋餐廳。

時時刻刻為您服務,24小時不打烊。電子化政府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臧振華│主編:林建成│助理編輯:林娜鈴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