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部落新生代接受會所教育的訓練與儀式
(照片提供:拉勞蘭青年會)
|
|
部落新生代接受會所教育的訓練與儀式
(照片提供:拉勞蘭青年會) |
|
認同的過程是一種集體治療/撒可努‧亞榮隆
幾年前,我開始「用心」的回歸部落,看著自己的部落因文明衝擊,而傳統文化盡失的一切。我想著,有可能嗎?告訴別人也很難讓人相信這個部落是排灣族,為什麼穿阿美族的衣服,跳著他們的舞、唱著他們的歌?如今不能說過去的那一段是個錯誤,而是要更勇敢的去面對自我認知的問題。我們部落就是排灣族,為何要去接受新香蘭下部落阿美化的一切,排灣族的東西很美啊!為什麼要放棄掉而不再有所堅持。也許文化就是一種生活,不管它是用什麼樣的方法被延續在改變,答案是那還是「我們」。
我常常在想,為何原住民的文化和傳統會流失得那麼快?心裡有很多的為什麼,為什麼部落的人就不能多堅持自己的傳統,更用心的去認同自己的部落文化呢?這個時代變了,文化與傳統、部落與族群意識對他們來說,那只是遙遠的記憶吧!?
在回歸自己認同、認識、認知的那條路,我期待部落的長者能給我很多的東西,讓我去拼揍、建構、找回什麼是傳統,文化是什麼,部落的「有可能」在哪裡。但長者的問答總是一些失望:「這些都是過去了,要回傳統和文化又不能當飯吃,可以幹什麼?」十年前我將部落的孩子,視為部落文化「有可能」的種子,只要「種」了就有希望,就有結果的可能。之後在實踐的這條路上,一切由零開始,我才知道,部落文化要重建,部落意識要深耕,不是一直空談如何找回傳統操作的方法。
我開始深入的去探討,才了解到部落已是一個「病人」,它是有病因的,有病因的族人如何有能力去談文化的有可能呢?種下去的種子卻因潛在的家族、家庭因素而受影響,例如,自私自利的家族喜歡比較,孩子就是不知道什麼叫分享;父母親失和的,孩子就是缺少自信心,有時候表現極好,有時候極壞;酗酒的家庭,孩子是很沒有責任心的。孩子成長在這樣的環境,就會用從部落學來的價值觀去面對他以後接觸到的世界。我視每個孩子都有希望,都有可能,但一定要去關心、了解。當有人可以去了解、關心一個人時,那是給一個人希望的開始,可能的路的指向,真的,我就像種下芽,需要仰賴太陽慢慢給予養份。
之後,我們有了自己的會所,我才了解現在的會所可以透過每一個孩子的分享、付出、行動、貢獻,找到自我認同的價值。有一天一位醫師朋友來到會所看到我們,他很驚訝的嚇一跳,會所機制就是一種集體治療。
有病因就要正視,才有可能將封閉受傷的心復原。有了健康的心,任何的「接受」都可將之轉化,我們才有能力成為新時代的原住民。在找回文化、傳統、部落、族群意識時,先對「自我」用心,才是文化可能的開始吧!
作者簡介:
撒可努‧亞榮隆,排灣族拉勞蘭部落(臺東太麻里香蘭)人。著有「山豬‧飛鼠‧撒可努」、「走風的人」。目前致力於推動「獵人學校」之成立,希望原住民不分族群青年都有機會在此接受、激盪深化的教育,與族人開創部落的未來。
編按:
撒可努成長的部落─拉勞蘭,為本館目前展出的特展「微弱的力與美─當代臺灣原住民創作的文化展現」的參展部落。從一個曾經強盛的排灣族部落,到日本時期阿美族移入而成為阿美化的部落,再到年輕人尋回自我認同,重新塑造、轉化屬於拉勞蘭排灣族的族群教育及思維,這段路走來雖然跌撞艱辛,卻也醫治族人失落已久的自我認同,進而奠定部落活化、發展的基礎。▲TOP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