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衣飾藏品中蘊藏的染織文化
 

白領苗的蠟染技藝
南科遺址出土遺留選粹
史前館電子報第68期 2005.10.01 
   

 

白領苗的蠟染技藝
文/方鈞瑋


1.白領苗穿著盛裝的女子
(攝影:方紹能)

  居住在中國貴州省丹寨縣的揚武、復興、排調;都勻市基場與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普安、交梨、高峒和蓋賴等地有一群苗人,由於他們的服裝特徵被稱為「白領苗」(圖1)。蠟染,是白領苗人傳統的工藝技術,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蠟染作品,成為其重要特色之一。然而,由於這群苗人生活區域相當分散,加上內部又有「嘎鬧」與「沽」兩大分支,致使其蠟染作品在大致相似的傳統構圖下,各村寨仍保有其特殊性。

  「蠟染」,就是一種蠟防染的技藝。白領苗製作蠟染時所用的防染劑有蜂蠟與石蠟兩種。蜂蠟是工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顏色呈黃色,黏性很強。石蠟呈白色半透明狀,這是從石油中所提煉出來的。傳統上,白領苗人是以蜂蠟為主要的防染劑,但目前因石蠟數量較多且價格便宜,越來越多的人改以石蠟為主。然而,由於兩種防染劑的黏性不同,染後的圖樣會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也有混合使用的情況。

  一般而言,完整的蠟染製作工序包括練布、刷漿、安排底樣、點蠟、染色、脫蠟與清洗等七道步驟。分述如下:

  1. 練布:蠟染最常使用的布料是家織棉布,這種棉布的材質較黃較粗,蠟染前必須經過多次的捶打與漂洗,去除纖維中的膠質與雜質。
  2. 刷漿:將魔芋搗爛,將芋汁在布面上加以塗抹與搓揉,使汁液滲入纖維,這就是所謂的「上漿」。然後,將布繃緊放在火盆上烘乾,如此可使布面硬挺,便於點蠟。
  3. 安排底樣:正式點蠟前,必須先在布面上進行構圖。簡單的圖樣可直接用指甲刻畫,複雜圖樣則用細針刻畫。
  4. 點蠟:用瓷碗盛蠟放在炭火盆上加溫與保溫,點蠟所使用的工具是自製的蠟刀。蠟刀的斧形刀柄以銅片製成,利用銅之金屬特性來傳熱與保溫,刀柄上方綁縛細竹枝為柄。點蠟時,將蠟刀垂直放入瓷碗中沾蠟,蠟液會儲存在銅片間,再將蠟刀輕輕的敲擊瓷碗,去除多餘的蠟液,然後開始點蠟。
  5. 染色:染色前,先將染布浸水,待其完全吸收水分後拿出脫水。然後將布放入染缸,輕輕的翻動,約20-30分鐘後將布拿起晾乾,讓染料氧化。如此重複這項動作幾次。在最後幾次浸染前先在布面上刷上豆漿,以增加染料的附著力。
  6. 脫蠟:染畢後將布取出,先以冷水漂洗去除浮色,再將染布放入沸水中煮,並不時以木棍挑起染布以脫去蠟液。
  7. 清洗:脫蠟後,布面上仍會有浮色。先將布放入肥皂水中煮約30分鐘,然後放入清水中浸泡,再清洗一次,最後晾乾。

2.女子蠟染刺繡上衣(攝影:袁素梅),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人類學藏品,NO.20050100055)

3.女子上衣背面衣領細部(攝影:袁素梅),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人類學藏品,NO.20042800335

4.蠟染被面,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人類學藏品,NO.20042600053

5.蠟染背面細部(攝影:袁素梅),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人類學藏品,NO.20042600065

6.蠟染壽被,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人類學藏品,NO.20042600084

  白領苗的蠟染主要表現在服飾與生活用品。就服飾而言,女子盛裝時所穿著的斜襟上衣主要以渦漩狀的蠟染圖樣做為裝飾(圖2)。這種上衣在苗語中稱為「窩妥」,為「點蠟衣」之意。為何要在衣服上畫上這些「窩妥」?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窩妥」是祖先創造的花紋,為了表示對祖先的尊敬與紀念,於是就一直流傳下來;另外,有人傳說以前有一位聰明能幹的姑娘,有一天得了重病,吃了很多藥都無效,後來她的母親採了一種叫做郎雞草的嫩苔回來煎吃以後,姑娘的病就好了。這位姑娘於是將這種草化成圖樣點在衣服上做為紀念;另外,有人認為這是苗族古歌中生育人類祖先姜央的「蝴蝶媽媽」的翅膀造型。

  雖然有那麼多不同的說法,但每件衣服上的窩妥紋樣卻大致相同。其作法是先以蠟染技藝表現出藍色的渦漩紋,再以梔黃塗繪在藍線外,成為黃色粗線條,形成黃白藍相間的視覺效果。有時,會在黃色粗線條中間以紅硃砂繪成紅色線條(圖3)。

  在生活用品上,主要表現在被面、壽被與小兒包被等物品上。以被面而言(圖4),一般以自然界的圖樣為主題,包括鳥、蝴蝶、魚、龍、水蠆等動物紋;石榴花、牡丹花、荷花、菊花等植物紋;另外還包括太陽紋、雲紋、水紋、羽毛紋與火焰紋等。雖然是以自然界的花、草、蟲、鳥做為創作的素材,但所畫出的紋樣絕不是自然動植物的翻版,而是累積了長期自然觀察,並加上豐富的想像力所變化而成。在這所有的紋樣中,白領苗最善於表現鳥、魚、蝴蝶與花朵,因為它們最富生命力。他們利用婉轉律動的線條來表現鳥的尾巴和雙翅、魚的尾巴與鰭、蝴蝶的鬚與花的枝蔓與花朵,然後再將這些圖樣巧妙的利用線條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幅完整的圖案(圖5)。

  根據陳景林的研究(2004:93),這些紋樣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異體組構的合體造型與雙關語意造型。常見的合體形有花中套花、花中套果、果中長花、果中長葉、葉中開花與動物稼接植物、花卉稼接蟲蝶等形式。常見的雙關語意造型則為「乍看像朵花、細看是蝴蝶」或「乍見似捲草,細看是羽翼」等意涵豐富的類型。如此天馬行空的思維方事實與苗人信仰中的「萬物有靈」、「祖先崇拜」及「萬物相互轉化」的觀點息息相關。

  另外,喪葬蓋棺用的壽被(圖6)則以幾何紋樣為主,其紋樣包括太陽紋、銅鼓紋、萬字紋、壽字紋與渦漩紋等。在構圖上,則以對稱與重複的風格為主。


參考資料:
江碧貞、方紹能
2000 《苗族服飾圖錄:黔東南》台北,輔大織研所。
陳景林
2004 <點蠟成紋,染靛生花:貴州蠟染概說>《蠟染》漢聲雜誌第130期。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