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開館三週年
 

「學校教育的推手─大英博物館」─2005博物館教育推廣人員研習營紀要(4)
談藝術價值與社會認定
 
 
 
 
史前館電子報第65期 2005.08.15 
   

 

「學校教育的推手─大英博物館」
──2005博物館教育推廣人員研習營紀要(4)
文/林頌恩

  大英博物館的家庭與學校教育部門總監理查‧沃夫(Richard Woff)表示,學校教育和兒童觀眾是他的最愛,因此迫不及待地要將實務經驗與大家共享。沃夫隸屬的家庭與學校教育部門,與終身學習部門、藝文溝通詮釋部門、資訊與圖書部門、新媒體與E化學習部門共同組成「學習與資訊部門」。儘管身為該部門總監,沃夫說事實上他手下的職員也只有兩位而已,可想而知這整個學習與資訊部門的人力和工作負荷,有多麼吃緊。

  沃夫就學校參觀人數指出,他們一年的學校參觀團體約有20萬人次。其中4萬人次為外國團體。英國國內參觀團體的16萬人中,又以11-18歲學生佔2萬人次,5-11歲者佔14萬人次。老師之所以帶學生來參觀,多半是因為課程與歷史、藝術與設計這兩類科目較有關聯。

  大英對學校提供的服務主要有以下五項:

  1. 教育資源中心(Clore Education Centre):
      專為年輕學生規劃設計的空間,計有接待櫃檯、寄物間、用餐區,教室4間、電腦查詢室以及視聽室2間等設施。
  2. 直接教學之援助(Direct Teaching):
      在展廳或教育資源中心進行,包含工作坊型態與精要導覽,由館員以直接教學方式接觸學童。工作坊進行方式為一次一班,學生可自由觸摸物件,以深度方式進行近距離的研究與認識。精要導覽則只針對小學生進行,一場45分鐘,可以容納1百多人同時進行,性質猶如現場互動秀。當然他們也會與盲生等具有特殊教育需求者進行此類教學互動。
      沃夫表示,對於將博物館納入校外參觀旅遊行程,純粹拜訪觀光景點的那些學校,他們並不提供直接教學的服務,也沒有針對這類群體發展相關教材。但是沃夫也明確指出,這類現場的活動再怎樣可以觸及的使用者,仍屬有限,所以館方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要做,也就是根據人力與資源進行最精準的分配,確保博物館資源可在最佳狀態下為最大多數人所善用。
  3. 資源的設計與提供(Resources):
      為了節省人力,也為了讓教師能夠自我裝備,以善加利用博物館來進行教學,大英就針對計畫到館參觀的學校,設計了數組可供教學的學習包及導引資料,主要是讓學校在決定到館參訪以前,可做為參觀準備的資源,例如,可先行於該館網站下載使用的資料檔案/表格,有助於預先了解如何有效使用大英提供的教育服務。例如:博物館探險錦囊包(Museum Explorer Pack)就是專為教師設計的各式主題教學資源包,只要教師接受過該主題的相關訓練,就可免費借出該主題包,於課堂與參訪展廳藏品時加以運用。錦囊包內容計有:物件、複製品、輔助教學用具、相關資料、給老師的教學建議、為老師規劃的博物館課程等,可讓學童在生動活潑的詮釋與觸摸中更了解該主題,也增強老師於將來轉換博物館物件使用於教學的能力。博物館探險錦囊包的主題也非常多元,可以讓老師自由選擇他們想要教學的內容,例如:「慶賀雅典娜誕辰」、「羅馬帝國時期於不列顛的飲食」等等。
      線上資源方面包含:(1)資料庫,例如為一般民眾以及專為孩童設計的羅盤(COMPASS)數位學習系統(註一),以線性故事的發展方式一步步引領學習者解決各式挑戰;(2)互動式數位學習主題網站,如古文明系列的設計(註二),不管是資料呈現或互動式學習的引發於製作上都相當吸引人再三探索。
  4. 教師訓練(Teacher Training):
    這個部分包含兩個面向。一為在職教師訓練,館方跟地方教育部門或是相關團體、提出需求的學校進行合作;二為針對具有潛力成為教師的師資養成訓練,例如與大學、學院等合作,培養未來即將成為教師的學生們,及早學會使用博物館各項資源的能力。現今是科技整合的年代,教師們只要學會此一技能,就能在未來各類教學場域受用無窮盡情發揮。例如,教師如何於課堂上使用物件來輔助教學。
  5. 特別專案(Special Projects)─針對其他教育服務尚有:
    (1) 針對目標群眾辦理的方案:例如那些不常來使用大英資源的社群團體、學校師生;
    (2) 發展校方於課程上不怎麼熟悉、不常使用、但可做為良好教學資源的方案:例如大英有很多印度與中國古文明的極佳收藏,然而英國在國定版本的全國課程內容上,並不強調這個部份(也就是希臘、埃及這類西方古文明的比重佔得較多)。大英對於這類資源較少被使用而感到相當可惜,因此覺得有必要多多開發這類主題的教材,以便於學校使用。
    (3) 探究、開發對國定版本課程的貢獻:先前提過,多半會利用大英做為教學的訂定標準版本多侷限在歷史、藝術與設計兩個領域,因此他們希望能夠找到對大英在教學貢獻上算是新的切入點,好與其他領域的課程產生結合,例如現今相當強調的公民意識,也可透過博物館場域來嘗試課程的開發。
    (4) 發展新的工作模式:對於使用博物館做為教學的型態呈現,可分為三個階段(a)行前在校階段、(b)到館參訪階段、(c)訪後回校階段。沃夫表示,只有這三個階段都完整操作過,那麼孩子才能算是完成對於「到博物館參觀當天」到底是為了什麼。一般說來,孩子很難理解「為什麼今天要到博物館」這件事,因此博物館對學校服務的重點就要放在對教師的培力(empower),讓教師能夠自信自在地使用博物館。

    沃夫也就博物館教育提出基本的信念:
    1. 博物館參觀經驗需要跟學童在校的經驗有所連結;
    2. 博物館與教學是可以轉換的;
    3. 對於評量博物館參觀經驗成功與否,教師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4. 館員可以協助老師將學校所教的實務,在博物館內真實展現。

  沃夫說,希望教師能夠把進入學校體制之後暫置一旁的技巧,再帶回來博物館使用與發展。博物館是個奇妙/新奇/擁有許多可能的教室,希望老師能把觀念轉換過來,用這個概念來使用、參訪博物館,相信許多有趣新鮮的學習效果會在這裡產生。最後,沃夫講了一段很好笑也很發人深省的對話:

   當你在博物館問孩子說:「啊,你今天是來博物館做什麼呢?」

   當孩子這樣回答你:「沒有啊,就是來看看而已嘛。」那你就知道他真的只是來看看,看完以後就什麼後續發展都沒有。

  但若他是這樣回答你:「因為我們回去以後,要在教室模擬蓋一座圖騰卡門的陵寢耶!」或是「因為我們準備在學校做一場希臘服裝秀啊!」那就表示,孩子是帶著要來博物館學習、使用博物館資源的心態來到這裡。那麼,他接下來的學習角度與深度都會不一樣,都會帶著擁有更高眼界的盼望與企圖,自然學習效果就會大大不同。同時孩子既然來了這一趟,也要看到先前沒有預期要看到、學到的東西,如此一來,來到博物館這件事對孩子們而言,就是有趣與好玩的學習經驗!

註一:

本館41期電子報〈從「羅盤」的方向找到我們的出路─大英博物館數位學習COMPASS〉即針對該系統作一概要介紹。http://beta.nmp.gov.tw/enews/no41/page_02.html

註二:

古文明系列學習網站如埃及www.ancientegypt.co.uk、
美索不達米亞www.mesopotamia.co.uk、
印度www.ancientindia.co.uk
中國www.ancientchina.co.uk
中國古皇朝、www.earlimperialchina.co.uk
蒙兀兒帝國www.mughalindia.co.uk
促進使用者可對諸多古老文明進行相似性與相異性檢視的古文明網站www.ancientciviliaztion.co.uk。
大英博物館網址http://www.thebritishmuseum.ac.uk

(本文資料來源為博物館教育發展協會(MeDA)與英國文化協會(BC)於2005年5月4日至7日所辦理之「博物館教育推廣人員研習營」講座紀實,並經博物館教育發展協會創辦人暨五觀藝術總監桂雅文編審)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