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地方文化館經營之探討─以台東鐵道藝術村為例
 

〝masaiu〞很會的人─武陵國小五年級師生參與館校合作心得
教學資源=教學支援:博物館能為學校做什麼?
 
 
 
 
史前館電子報第64期 2005.08.01 
   

 

教學資源=教學支援:博物館能為學校做什麼?
文/葉玉芬


卑南文化公園典藏之實體教具

  去年臺東縣的南王國小,為了因應「鄉土教育中融入社會和環境教育」之教學單元,委託臺東大學初教系協同編排課程。由於教學課程內包含與南王國小比鄰的卑南遺址,於是該系陳同學求助於史前館卑南文化公園,在專為老師提供服務的教學資源室,借閱到史前館出版品,並利用這些資料設計問卷,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以便進行教案設計。

  接著,南王國小將設計完成的教案回饋史前館,增加教學資源的典藏,讓其他學校也可以分享其教學成果,而新園國小的紀老師就是使用者之一。

  紀老師於九十三學年度申請史前館的「偏遠地區學校和博物館合作教學」計畫,在計畫實施之前,她參閱了史前館的簡介手冊、學習單、以及各校所設計的教學檔案,為五年級的學童安排寓教於樂的活動,也完成了「奔向大自然:進入卑南文化公園」的教案,並因而獲得臺東縣在地素材教案甄選特優獎。

  教育部自九十學年度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以來,一直強調學習和生活結合的課程特色,希望促進學校發展符合地方特色與運用地區資源的學校本位課程,鼓勵教師進行協同教學與統整課程,打破以往全國統一教科書和統一進度的現象,讓教師對課程的編排與選擇更有自主性。為了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教師必須尋找各項教學資源,甚至是教學的空間與資源展示,在此趨勢下博物館自然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曾和史前館進行館校合作的台東大學附小廖老師,亦在「透過藝術的統整學習-館校合作之多學科的學習模式」中提到「各校可依當地博物館的特色、學校特質、學生特性以及社區屬性,因地制宜,因館制宜,擅用博物館的資源,相信必可為學校的學習課程創造新的教育模式」。

  博物館對學校教學而言,除了提供戶外教學參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收藏與彙整教學資源,透過相關資源的結合,充分運用館校合作的教學策略,非但可以促進教學效果,加強孩童學習的深度,還能節省教師尋找資料的時間、金錢及精力,達到教學的目的。臺東市的馬蘭國小去年至卑南文化公園進行校外教學,三年級老師特地向卑南文化公園商借《卑南文化人的生活》及《卑南遺址的故事》一百多冊史前館出版品,以及多媒體影音簡介,做為行前的補充教材,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

  博物館能提供學校的教學資源包括:圖書類出版品、多媒體影音資料、學習單、教案以及實體教具等,可讓學校教師參考使用。其中圖書類出版品為史前館研究人員所編寫,主題明確且淺顯易懂,圖像生動有趣,極富教育意義,最適合做為輔助教材。而實體教具有仿製物件可以輔助教學,翻開《考古小奇兵》的教具書,便能了解石器跟一般石頭有什麼不同;史前文物究竟有多美,戴上卑南文化人的玉器就知道;陶器到底是如何製作,可以親手捏捏看。像這些實體教具,皆經過博物館研究人員的設計研發,除了可以提供學校出借之外,未來也希望實施博物館教育人員到校巡迴教學,發展更完整的教學模組,充分發揮結合社區資源的精神,讓博物館與學校有雙向的交流互動。


博物館與學校教學資源交流圖

參考資料

張子超
2000 如何發展「台灣史前文化」為主題的九年一貫課程。九十二年度花東地區中小學校利用社會教育機構教育活動成果報告。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
物館。頁84~91。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組教學資源室業務承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