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蠟染刺繡上衣
 

博物館公眾服務與知識工作者
很多手的人+很多人的手─記2005館校合作成果展開展
 
 
 
 

 

史前館電子報第61期 2005.06.15 
   

 

很多手的人+很多人的手─記2005館校合作成果展開展 
‧圖/林頌恩


開展當天武陵國小學生擔任動手做講師

小朋友搓羊毛氈不亦樂乎

大南國小師生佈展

大南國小師生佈展

武陵國小-山上的新娘展櫃

大南國小-蜘蛛森林展櫃

  「啊,這是什麼展啊?什麼很多手很多人……」同事跟我唸起這個令人眼花撩亂、舌頭打結的展覽名稱,我頑皮地笑了起來。沒有錯,這個展覽就是要很多手跟很多人,才可以做得起來、做得出來的成果。回想過去將近一年與魯凱族社區大南國小、布農族社區武陵國小合作的點點滴滴,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小朋友逐漸成為「很多手的人」,這個概念源自原住民藝術工作者撒古流,以此形容善於各項工藝、具有巧手的創意家。而在製作的過程,孩子與師生彼此之間經由「很多人的手」互相幫忙,織就了一個又一個、一組又一組的作品,也造就了彼此在成長的路上,一段難忘的館校合作歷程。

  博物館教育有很多可能性,最妙的是如果不去試驗,就永遠不知道有什麼效果。特別是博物館跟學校之間,在互動之中存在著許多的可能性,就看是用什麼方式去切入與進行。特別是跟原住民社區學校之間,以臺灣南島民族研究為關注焦點之一的史前館,對原住民族群下一代來說,如何成為孩子們連結祖先與自己的地方,同時具有未來方向的延伸?如何讓下一代於教育活動中感受,博物館是和他們關係親近的地方,是可以學習諸多族群文化、發展自己族群文化的大能量場?

  在這個發想與初衷之下,很幸運地本館去年聘請了善於織布與手工藝教學的翁立娃小姐擔任研究典藏組助理,而有了結合館員及專家的跨組室團隊得以進行原住民手工藝教育的館校合作。研究典藏組兩位巧手的同仁袁素梅、朱美玲就在翁小姐的技法指導下,創作出許多教學展示作品。

  我們團隊先在去年暑假期間以「驚艷一下─臺灣南島民族動手做之旅」的親子活動,累積教學資料與經驗。由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方鈞瑋負責藏品影像挑選與物件脈絡講述,立娃、素梅、美玲擔任動手做講師,我則負責部落影像拍攝以及相關作品發想的刺激與後續。

  開學後,我們約每兩週到校教學,分別利用大南國小三、四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的時間,以及武陵國小五年級彈性課程的時間進行教學。系列課程包括「辮子與毛球」、「蜘蛛編」、「羊毛氈」、「繩子繞圈圈」、「美麗的花環」等主題,經由影像欣賞、藏品賞析、動手做等方式,解析臺灣南島民族有關編、纏、繞、綁、紮、氈化等技法,鼓勵小朋友以多元素材進行練習與創作,並以作品分享欣賞。

  一開始練習的時候,常有小朋友因為技術不足、耐心不夠而感到氣餒。有一次一個小朋友跑過來跟我們說:「老師,好累,我不要做了。」就把他的練習品扔下來跑掉了。袁小姐就一直鼓勵他跟他說:「加油!你想辦法把它做完,沒有做完很可惜。繼續試試看!」小朋友就只好繼續纏繞,後來他很開心的把終於完成的作品帶來展現給我們看,雖然我們大人看不懂那到底是什麼,可是對他來講那已是他認為已經達到完成境界的作品,所以我們也為他沒有半途而廢的恆心,以及想辦法將練習品提升為作品的努力感到高興。

  小朋友克服了練習上的不耐煩與枯燥之後,就可以開始專注於享受創作的樂趣了。例如大南國小四甲的周祖君說,剛開始製作蜘蛛編時,無法固定支架的挫折感讓她幾乎快要「崩潰」,現在她可以一面做東西一面跟朋友聊天,也不用絞盡腦汁要怎麼做,因此對於作品感到很高興。武陵國小的小男生一開始對於花時間製作東西的課程不是很有耐心,但是到了創作的最後階段,級任導師何修平表示,許多作品細節與細緻的部分,幾乎全出於小男生之手。

  孩子們做作品時,源源不絕、天馬行空的創意,常令師生感到驚喜。大南國小張琦琪老師經常鼓勵孩子,不要只是使用課程所提供的材料,自己可以想想辦法去嘗試不同的材料。於是,原本只會拿毛線繞筷子的小朋友,開始用電線、網路線、童軍繩去繞各式各樣的東西,大南的小朋友也開始瘋狂愛上用七彩毛線繞CD片。武陵國小的胡金蓮,當我們在上課時只是教導最簡單的球型羊毛氈搓製,她回家之後就立刻做了兩個小娃娃拿來給老師。娃娃頭部是球型羊毛氈,身體穿的衣服是平面羊毛氈。這個創作真是令大人們感到相當佩服,當初我們認為這對小朋友來說,會有製作上的難度,因而暫時捨棄教學。

  這個活動源自於臺灣南島民族的傳統技法,但是在現代,小朋友可以在學習上取材於傳統又不受傳統限制,進而發展出新的概念與新的成品。據此詮釋與展現他們在這個時代、這個環境所感受到的世界,並從中培養專注、耐心、創意、能力及合作,進一步發展自我價值的肯定。這一點是在欣賞展場作品、理解背後創作故事時相當令人感到有趣的地方。

  尤其到了下學期進行展品製作與策展的時候,我更是佩服小朋友製作各項主題作品的創作能力,還有在博物館展示空間待上一整天全力佈展的能耐。只是各花一個星期三的時間,大南與武陵師生就幾乎完成他們的展櫃佈置與背景製作。孩子們在這個過程群策群力的表現,堪稱最強最快的佈展團隊之一。

  在執行館校合作的過程中,我常常深有所感:參與校方的全力支持、指導教師的全心投入、館方團隊的全意合作、學生群體的全神貫注,是館校合作缺一不可的四大要素。特別的是這次能以展覽方式,將過程與成果呈現給更多人,真可說是擴展分享廣度的第五元素。我很感動也很高興這一回的館校合作「因緣具足」,所有人的用心與展現,匯聚在這個小小的展場,讓人深深地感受到:「一百個孩子的能量,是很驚人的!」

  看著小朋友的心得,我心有所感:

  聽說以前魯凱族只有女生做編織,男生都沒有在編織的,但自從館校合作之後,我發現,原來小朋友也可以從事編織的活動,而且做的也越來越好。 (大南國小四甲 陳耀祖)

  我覺得我學到了很多知識,還可以教別的同學怎麼做,我覺得我學到很多東西。再過幾個月作品就要放到史前博物館展出,好緊張喔!我長大後要當史前博物館的老師,可以教很多的人,還可以順便看別人做的作品不用錢。 (武陵國小五年級劉慧茹)
  未來,我不知道,這些孩子是否會對編與織、手工藝製作產生興趣,而走向這條創作之路,或是對博物館工作感到有興趣而想成為博物館人…這些都有可能。但至少目前我可以確信的是,他們在這個過程玩得很高興,既享受到創作的痛苦與樂趣,也對博物館跟他們彼此之間的互動留下深刻、不平凡的印象。歡迎大家暑假有空來到史前館看看這個小展,也給這些了不起的小朋友一些掌聲與鼓勵。
展出時間:94年6月11日至94年9月25日
展出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一樓左側穿堂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