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從初來部落重現的記憶─側寫「記憶種植」部落影像回顧展
 

他山之石-<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摘介
不一樣的博物館─宜蘭文化產業行銷參訪之旅感言
 
 
 
 

 

史前館電子報第60期 2005.06.01 
   

 

不一樣的博物館
─宜蘭文化產業行銷參訪之旅感言
  /傅鳳琴‧圖/徐雨村


宜蘭綠色博覽會吉祥物

宜蘭綠色博覽會噶瑪蘭館復原傳統家屋

噶瑪蘭館仿製宜蘭淇武蘭遺址挖掘情況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資料顯示,台灣的博物館在1945年以前只有11家,1997年時也只有149家,但到了2003年,全國公、私立博物館已超過4百多家,並且還在持續增加中。自1990年開始,宜蘭縣在社區總體營造和生態博物館兩大論述帶領下,至今年(2005)宜蘭的博物館已超過30家,組成宜蘭博物館家族;經過十幾年的籌備,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於2004年7月31日動土;無獨有偶的位於宜蘭冬山河下游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也在2004年完成委外經營,這使得宜蘭在臺灣博物館業上,在量與質上都堪稱翹楚。

  宜蘭的博物館產業為何如此蓬勃?不論官方或是民間,「宜蘭是一座大博物館」的概念深植宜蘭人心中。宜蘭縣文化局陳登欽局長表示,宜蘭的好山好水聚集了許多有志一同的人們,大家在溝通與熟悉後決定攜手共同成長,期盼「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的經營理念(保存珍惜宜蘭的珍貴資產)與營運機能(研究、典藏、展示、教育),深植蘭陽這塊醇厚的生命大地。

  1989年,宜蘭的地方人士和文史專家倡議在頭城具有歷史意義的烏石港遺跡公園設置「開蘭博物館」。1992年成立「博物館籌建規劃委員會」,展開籌建準備事宜,並於第一次會議中將博物館定名為「蘭陽博物館」。在游前縣長錫?及現任劉縣長守成的鼎力支持下,蘭陽博物館建館計畫於在1999年3月獲中央核定,預定將於2005年正式開館營運。

  蘭陽博物館的設立目的是使博物館成為宜蘭縣內重要文化活動窗口,串聯烏石港之觀光設施,帶動頭城鎮文化及休閒活動之發展,為地方注入新的活力與刺激;另一點即是整合宜蘭全縣大小公私立博物館資源,推展宜蘭縣博物館事業,塑造宜蘭成為世代子孫永遠的心靈故鄉。

  當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蘭博家族協會林奠鴻理事長說,第一年,蘭博家族的籌設從大家坐下聊是非開始,開始大家只是談而已,慢慢的認識彼此建立共識,最後結合各博物館,整合橫向資源,成立蘭博家族。

  前蘭陽博物館籌備處主任黃旭曾表示,就功能性標準來看地方性博物館,蘭博家族祇是「類博物館」型態,但卻藉由「博物館」這一個工具,帶進一群人、保留地方文化,同時也藉由社區參與注入博物館經營的活力,從中也發展出與市場競爭的獨特籌碼。宜蘭以發掘文化資產帶動社區發展,藉博物館保存地方文化,創新地方文化價值的經營模式,值得台灣博物館界借鏡與省思。

  在眾多宜蘭博物館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也選擇落腳在宜蘭,對於與當地的結合,傳藝也發展出一套策略。「春綠博,夏童玩,秋亞太,冬溫泉」,傳統藝術中心一年分四大主軸與宜蘭縣整府舉辦的綠色博覽會、童玩節、亞太藝術節、溫泉祭作整合行銷,推出各式套裝旅遊行程,供遊客選擇。遊客除了參加大型活動,還可一遊博物館,除了旅遊的品質提升外,更是用最少的宣傳經費,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

  不一樣的時代,不一樣的博物館,當宜蘭人將自己的家鄉界定是座博物館,不斷為這座博物館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泉,保留生活週遭的文化資產,轉換為文化經濟,帶動各項文化產業,創造出不同的觀光產業,博物館人似乎也該走出建築物,創造一個不一樣的博物館。

(2005年5月3日至4日,宜蘭文化產業行銷參訪之旅感言)

參考文獻

邱秀蘭
2002〈守護蘭陽文化史實性,注入蘭陽新生命〉。 蘭陽博物 5:26-29。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公共服務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