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之友:各國行之有年的社區參與典範
 

從史前館發現「族群的和諧」─94年「我愛史前館」兒童繪畫比賽後感想
布農族的歲時祭儀與歌謠
 
 
 
 
史前館電子報第57期 2005.04.15 
   

 

博物館之友:各國行之有年的社區參與典範 張家銘

  在各國行之有年的博物館會員制,不論是美國、英國、法國或德國都有良好的成績。然在亞洲地區,除了日本少數幾座博物館之外,博物館會員制仍有待落實,藉以開發豐沛的社會資源。在台灣,儘管早已有人大聲疾呼,成效仍然有限。事實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的會員人數計有十萬人以上,遍及全球,其社會資源的運用,成為美術館營運的主力,以美國西雅圖太平洋科學中心(Pacific Science Center in Seattle, Washington)為例,其89%的費用,來自博物館自己開發的收入,其中,會員的會費收入佔14%,巡迴展8%,門票收入30%,以及其他收入。由此可見博物館會員制,有助於經費不足的籌措(黃光男,2000)。由各國博物館相關「會員制」的推動經驗來看,它不僅是博物館發展的重要推手,也是社區參與博物館營運的重要手段,以下列舉英國幾個知名個案說明:

英國社區參與的案例:

  羅欣怡小姐在其『博物館與社區對話之案例分享』一文中,列舉幾個各國社區參與地方社區博物館有關的推動經驗,其中特別註明在以往傳統的博物館概念裡,很少觸及與社區之關係。但隨著整個大環境變遷之下,博物館已經很難置身於社區之外,她與社區之互動已日漸迫切。羅欣怡以英國的社區博物館為例(羅欣怡,2000):

(一)、英國鐵橋博物館(The Ironbridge Museum):發展基礎在社區的參與

鐵橋谷(Ironbridge George)位在英國英格蘭西南部,塞納河下游的一個縱谷,被稱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1779年當地建造完成世界第一座鐵橋,於是工業史學家與考古學家也逕以『鐵橋』為此地名,設於河岸兩旁,且為保存鐵橋谷工業與文化遺址的博物館群共有七座,統稱『鐵橋谷博物館』。鑑於鐵橋谷在工業考古與文化觀光上的價值,1967年10月地方人士以義工身份組成『鐵橋谷博物館基金會』,並對未來的營運方針、提出了幾項建議,其中與社區參與的關係如下:

    1. 鐵橋谷博物館的基礎是地方社區,所以應在開館之後儘速成立『鐵橋谷博物館之友』的組織,做為博物館有力的後援。
    2. 鐵橋谷博物館是一系列以鐵橋谷原來工業相關地點,所發展出來的博物館群綜合體,而非一座限於實質建築之傳統博物館。

  第一任館長考森先生,於1971年初抵達鐵橋谷時,就將此博物館的角色明確地定位為:『以消費者的角度,來實際地處理原址保存課題』。他的想法是,創造鐵橋谷博物館的宗旨,固然以原址保存的方式來維護工業遺跡,但是博物館本身必須要有足夠的吸引力,讓大量的觀眾能不辭辛勞前來觀賞,而且有不虛此行、值回票價之感。因此透過社區參與讓博物館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

(二)、比密西戶外博物館(Beamish, Open Air Museum):博物館之友熱忱參與

  比密西戶外博物館位於英國東北部的杜倫郡,呈現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國東北部人們生活方式與各式器物,該館的收藏政策採『能收就收』、『全包式收藏』,油燈、床、家具、手工藝品、棉被、照片、礦工旗幟、眼鏡、縫紉機、蒸汽引擎、店鋪等物件,均在該館的收藏範圍之內。即使該物件之狀況不佳仍予以收藏,因為他們相信若無法『立即收藏』則代表著『永遠失去』。

  除了公部門之援助外,該館也從許多有影響的義工朋友身上得到許多援助,這些人也是1968年成立的『博物館之友』的基本成員。這群『博物館之友』相當活躍,他們自行籌募資金、支援展示、並將民間捐贈之器物予以拆裝、運送及修補。博物館之友的人數從1969年300人成長到1991年1400人,這群義工在博物館大家族裡,一直扮演著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

  1976年開放的遊客中心,是這家博物館正式運作的起源點。透過生動的視聽媒體,給予遊客活潑且深刻的印象。『人力資源服務協會』也於此時積極地加入博物館之人員募集等事宜。該地區的失業率也隨著博物館的開館而得以舒緩,此對於區域振興功不可沒。

 該館人員相信,大眾的參與及熱誠是博物館營運的成敗關鍵所在, 他們認為博物館收藏工作的初衷、方式與最終目的,均以大眾之福祉為 考量因素。該館從收藏工作、展示工作等博物館事務上,都加入了居民 的參與,使民眾對於博物館有歸屬感與認同感,這是博物館持續經營相 當重要的關鍵所在。

 

台灣的社區營造及志工參與

  「社區營造」的志工參與是台灣文化建設運動推行多年以後,最具突破性的行動,也打破了民間力量長期居於被動的局面,民間的力量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提供了政府、學者與地方居民之間溝通協商的管道,協調衝突並加以整合。社區營造運動同時也提供了社區發展溝通的場域,讓大家共同思考地方文化資產的保存利用,以及地方文化產業的振興計畫。使民間志工的力量在地方文化資產保存維護運動中,有機會逐漸回歸到主導的角色,也使得政府、學者與民間在文化建設運動中,形成三足鼎立的均衡狀態。

參考書目:

黃光男
2000「博物館社會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博物館與社區的對話,宜蘭縣文化中心蘭陽博物館籌備處,頁7-9。

羅欣怡
2000「博物館與社區對話之案例分享」,博物館與社區的對話,宜蘭縣文化中心蘭陽博物館籌備處,頁4-11。

葉庭芬
2003「歷史地點的延續,需要社區」,2003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東部巡迴講座實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頁26-30。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公共服務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