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任館長考森先生,於1971年初抵達鐵橋谷時,就將此博物館的角色明確地定位為:『以消費者的角度,來實際地處理原址保存課題』。他的想法是,創造鐵橋谷博物館的宗旨,固然以原址保存的方式來維護工業遺跡,但是博物館本身必須要有足夠的吸引力,讓大量的觀眾能不辭辛勞前來觀賞,而且有不虛此行、值回票價之感。因此透過社區參與讓博物館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
(二)、比密西戶外博物館(Beamish, Open Air
Museum):博物館之友熱忱參與
比密西戶外博物館位於英國東北部的杜倫郡,呈現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國東北部人們生活方式與各式器物,該館的收藏政策採『能收就收』、『全包式收藏』,油燈、床、家具、手工藝品、棉被、照片、礦工旗幟、眼鏡、縫紉機、蒸汽引擎、店鋪等物件,均在該館的收藏範圍之內。即使該物件之狀況不佳仍予以收藏,因為他們相信若無法『立即收藏』則代表著『永遠失去』。
除了公部門之援助外,該館也從許多有影響的義工朋友身上得到許多援助,這些人也是1968年成立的『博物館之友』的基本成員。這群『博物館之友』相當活躍,他們自行籌募資金、支援展示、並將民間捐贈之器物予以拆裝、運送及修補。博物館之友的人數從1969年300人成長到1991年1400人,這群義工在博物館大家族裡,一直扮演著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
1976年開放的遊客中心,是這家博物館正式運作的起源點。透過生動的視聽媒體,給予遊客活潑且深刻的印象。『人力資源服務協會』也於此時積極地加入博物館之人員募集等事宜。該地區的失業率也隨著博物館的開館而得以舒緩,此對於區域振興功不可沒。
該館人員相信,大眾的參與及熱誠是博物館營運的成敗關鍵所在,
他們認為博物館收藏工作的初衷、方式與最終目的,均以大眾之福祉為
考量因素。該館從收藏工作、展示工作等博物館事務上,都加入了居民
的參與,使民眾對於博物館有歸屬感與認同感,這是博物館持續經營相
當重要的關鍵所在。
台灣的社區營造及志工參與
「社區營造」的志工參與是台灣文化建設運動推行多年以後,最具突破性的行動,也打破了民間力量長期居於被動的局面,民間的力量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提供了政府、學者與地方居民之間溝通協商的管道,協調衝突並加以整合。社區營造運動同時也提供了社區發展溝通的場域,讓大家共同思考地方文化資產的保存利用,以及地方文化產業的振興計畫。使民間志工的力量在地方文化資產保存維護運動中,有機會逐漸回歸到主導的角色,也使得政府、學者與民間在文化建設運動中,形成三足鼎立的均衡狀態。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