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文化公園小米播種祭儀活動紀實
 

博物館與「企業化」
失落千年的石器製造場
 
 
 
 
史前館電子報第55期 2005.03.15 
   

 

博物館與「企業化」 溫璧綾

  博物館是個以從事蒐集、維護、研究、教育及休閒為目的之非營利教育文化機構。這樣以社會福利為導向的機構,在本質上與以追求最高利潤為導向的企業組織截然不同。在組織目標不同下,要如何將博物館「企業化」呢?

  所謂「企業化」並不等於「商業化」,不是要博物館捨棄其宗旨,汲汲營營追求財務上的數字,以獲取最高利潤。而是希望博物館能學習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運用管理技巧有效的整合組織內部資源,建立良好的協商機制,改善工作績效,達成預定的目標。讓博物館有更大的營運空間,且更具有創造力及競爭力。

  管理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科學,會隨著時代的潮流而調整改變。管理的目的則是「為顧客創造價值」,價值的形式不一且種類也不同,它可能是產品的價格,也可能是產品的品質,亦可能是無形的產品售後服務等。價值愈是無形,顧客對於價值的界定就愈是主觀。價值會隨著不同環境背景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及空間的需求,而有所變化,正所謂「人各有好尚,蘭茞蓀蕙之芳,眾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

  杜拉克(Drucker)在「管理的實踐」中提到:顧客買的不是產品,而是對特定需求的滿足感(李田樹譯 2001:87)。我們常犯的錯誤,套用企業界的說法就是擁有「製造心態」(manufacturing mindset),也就是太專注於自己所生產製造出的產品,而忽略了顧客需要什麼、他們願意支付多少金額去購買。博物館的功能所重視的是文物的收集、保存、研究及觀眾的教育學習,而觀眾的參觀動機則來自於個人的需求、期待及經驗,這些都是個人主觀的意識。博物館的參觀群眾就是博物館的顧客,博物館應該先思考我們的觀眾是誰, 我們的觀眾在哪裡。然後再試著從觀眾的角度,由外而內進行思考,觀眾希望能從博物館獲得什麼,了解觀眾所重視的價值,並創造出滿足其需要的價值。博物館是個知識生產者,觀眾所重視的價值可能與生產者所考量的價值有所不同。觀眾的需求是多樣性的,博物館可藉由各項特展,區分觀眾群,提供不同的服務來滿足多種的需求。

  博物館要創造顧客,就必須訂定以觀眾為導向的「行銷策略」,科特勒(Kolter)曾指出:無論營利與否,博物館都應該學習營利事業創造顧客的滿意度,以做為一種交易的手法。在此交易過程中,博物館人應有四個提問:(1)如何延長觀眾的參觀時間?(2)如何使初次來館或不常來館的觀眾能夠經常來館,甚至願意加入成為博物館的會員?(3)在淡季時如何吸引觀眾來館?(4)如何吸引不常利用博物館的族群?(張譽騰 2002:95)博物館必須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才能勝過其他的競爭者。

  不同博物館設立的宗旨與使命不同,如何讓其宗旨與使命具體化也是博物館管理重要的課題之一。要凝聚員工的向心力,朝同一目標共同努力,目標不是抽象的,它必須是可以行動且能被實踐的。因此,必須把每個組室特定的任務轉化成績效評量標準,有了績效評量的標準後,行動目標也會變得更明確,每個員工也會知道各項任務工作的優先順序。

  有句管理的至理名言:「有評量,就有管理。沒有評量,就沒有績效。」雖然績效包含著許多層面因素,也需要取得各層面間的相互平衡(李田樹等譯 2003:239),但沒有任何一個評量方法能完全涵蓋所有的層面,並創造出組織所需要的績效,有些方法甚至會造成組織的衝突。不過,沒有評量方法就無法進行管理,惟有藉助績效評量方法來進行組織運作的路線,期間則必須隨時調整速度及方向,並修正評量標準,讓全體員工都能對工作有滿足的成就感及自豪感,共同努力朝著相同的目標。

參考書目

李田樹 譯﹙杜拉克原著﹚
2001 杜拉克精選-管理篇 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

李田樹 等譯﹙瓊安‧瑪格瑞塔原著﹚
2003 管理是什麼 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

張譽騰 
2002 博物館做為一種企業:利基的分析,2002年博物館公辦民營政策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公共服務組研究助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