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文化公園小米播種祭儀活動紀實
 

博物館與「企業化」
失落千年的石器製造場
 
 
 
 
史前館電子報第55期 2005.03.15 
   

 

卑南文化公園小米播種祭儀活動紀實 文‧圖林佳靜


巫師舉行播種祭儀


巫師舉行播種祭儀

  談史前館卑南文化公園,在植栽規劃上除了以台灣原生植物為主,同時亦重視原住民植物文化之展現。小米在傳統原住民社會中,除了是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社會生活與祭儀活動的各個層面,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是原住民農業祭儀的中心,象徵著家庭的財富。小米種植與收成也是生活中最關心的事,因此小米的栽植為園區內重要的植栽工作之一。

  在原住民的小米耕作過程裡,土地開墾過後會擇期進行播種的祭儀。2月19日利用播種的機會,邀請排灣族巫師朱連金女士來為我們舉行播種祭儀。現場並有縣內30位教師共同參與認識排灣族的耕作祭儀。活動當天清晨天空下著滂沱大雨,我的心裡真是忐忑不安,深怕祭儀過程無法進行;然而到了八點鐘雨停了,天空也亮了起來,不知是上天眷顧著我們,還是巫師施了點法術?不管如何,我們的活動終能順利進行。參與的學員們大家都目不轉睛地看著巫師的每一個步驟,包括祭品的擺放、巫師的每一個動作及口中所唸的咒語,都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體驗。播種結束後,大家齊心將田地裡部分的雜草清除並將播下的小米以竹掃把(原本我們準備了許多鋤頭,但是巫師強調不可以用鋤頭喔!要用竹掃把。)均勻地覆蓋上薄土,相信在大家的見證與努力下,我們的小米田一定會豐收的。


排灣族巫師朱連金女士

  排灣族的歲時祭儀可分為常年祖祭與五年祭;常年祖祭有開墾祭、播種祭、收穫祭。舉行日期並不固定,隨著農地開墾、作物之播種、成長、收穫而祭告祖先,求其護佑作物。五年祭又有人稱祖靈祭或神人盟約祭,每五年舉行一次,小米收穫後約一個月左右舉行,為使學員們更加了解排灣族的歲時祭儀,特別舉辦一場專題演講,由張金生先生為大家講解-排灣族的小米文化。活動最後我們進行一場座談會,學員們反應十分熱烈,問題也包羅萬象,其中大家最有興趣的無非就是巫師了,巫師也大方地分享她的心路歷程。巫師的行業並不一定是世襲的,它有著神的旨意,在朱連金女士還是9歲孩童時,神的旨意降臨家中,父母親也就遵照神的旨意,帶著朱女士去學習巫術,習巫的過程對於一位正值無憂無慮的孩童而言真的十分辛苦,朱女士回憶說:「當別的小孩在玩的時候,我卻要跟著巫師埋頭背經文,一個晚上就要背四段經文」。這些經文並無文字記載,巫師們是以口傳的方式來學習,經文據說是神的話語,與凡人是不一樣的。在傳統的部落社會裡,巫師深刻地影響著部落的人文動態,全族的信仰與祭儀,族人的生命、愛情、健康甚至情緒的好壞,若想正面保有平安與幸福,得靠巫師來代為祈禱祝福。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族人的宗教信仰起了變化,現今大多數的族人皆以信了基督教(或天主教),而巫師的身分與地位也有許多的改變。

  小米曾經是臺灣原住民主要的農作物,傳統上小米被視為神聖的作物,具有靈性,因此從播種到收割須舉行許多繁瑣的祭儀。因漢人、平埔族、日本人的影響,原住民逐漸放棄小米改種水稻,傳統的歲時祭儀也跟著改變。史前館於去年曾展出「收穫的季節-台灣原住民收穫祭特展」,展出內容以「收穫祭」為主軸,說明臺灣原住民收穫祭的內涵及文化意義,展現小米、收穫祭與文化,三者交融且互為表裡的關係。為延續小米文化的精神,本次舉辦的小米播種祭儀以實際的行動,真實地體驗原住民傳統的耕作祭儀文化。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組研究助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