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館的帛琉大船
 
阿美族男子胸披
連結的開端
 
 
 
 
史前館電子報第51期 2005.01.15 
   

 

連結的擴散 
/李玉英、林玉蘭、馬靜子、石靖瑋、胡金娘 導讀‧圖/林頌恩


李玉英編製葛藤帽
林玉蘭與她的羊毛氈手機袋
林玉蘭的羊毛氈作品「創世紀」
石靖瑋以葛藤燈飾與黃藤講師曾義松合影
馬靜子學作羊毛氈
胡金娘試戴自己的樹皮帽作品

  在本館「博物館與原住民社區計畫」推出「纖維創作工藝種子教師培訓班」研習期間,同時也邀請學員撰寫上課心得。期待學員於返家後與家人、社區耆老就此一主題進行互動,以提昇學員的意識,並為將來從事教學與創作進行準備。

  從以下幾篇學員心得,可看出他們在課程結束之後的日常生活中,彷如大開眼界似地觀察原先未曾在意的構樹、雀榕、葛藤、羊毛氈等;而且,這系列研習並不是課程結束就沒有下文的培訓班,而是學員之間的生活發生關係與連結的開端。以下分享幾位學員的研習心得,也期待未來能有集結出書的機會,就課程進行更具體的分享。

要趕快學習/李玉英(花蓮光復馬太鞍阿美族人)

  經過惠琴的慫恿,我們來到了臺東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這個陌生的地方,學習原住民的樹皮布、藤編等課程。身為原住民的我們,真的感嘆我們的老祖宗竟然有這麼多的技藝,更感佩他們的智慧。這些從生活之中一點一點累積出來的成果,絕不是我們三兩天就能學成的,需要不斷的努力與求知,趁現在老一輩的前輩還未凋零以前趕快學起來,才不至於讓這樣美麗的技藝(記憶)消失。

  將近四個多月時間的互相切磋,學員們感情都非常好,雖然後來沒有再繼續上課的時間,但彼此都會聯絡。平常上課期間晚到或遲到都會互相通知,遇到困難或不會的地方,大家也都不吝嗇的教導,真可謂:原住民真是個好民族,可是 會分享的民族,真好ㄋㄟ!

神奇的羊毛氈/林玉蘭(花蓮富里阿美族人)

  羊毛氈沒看過,非常的驚喜,當老師一一的介紹,早期阿美族的羊毛服飾時,已經開始打動我全身的細胞。

  老師實地製作範例,我站在最前面,注意看。當我實作第一件作品時,深深地感受到羊毛氈、羊毛氈……你真的是神奇,非得我再繼續接觸你。

  從回家的那一晚開始,一整個星期無法入眠。眼一閉,滿腦都是氈毛,就這樣下定決心,研究如何製作羊毛氈。起先製作不同顏色的羊毛做成畫面。一件件的做出不同的感覺。直到我的第七件作品時,抓住了氈毛搓、揉、擠、壓時的特質。原來是非常的容易,只要你對它有心,細心的構出你要的畫面,而後一面分疊氈毛,心不要急,開始搓揉時就開始注意畫面,稍微固定了再做重力的動作縮絨。

  成果展展出的「創世紀」這件作品就是如此製作出來的。

用感情完成的作品/馬靜子(臺東初鹿部落卑南族人)

  上山採取樹皮、敲打樹皮、編織葛藤、搓揉羊毛氈想必是每位學員難忘的回憶,更是我用感情去完成的經驗。當一天的工作後,回到家裡便開始敲打作品,我的孩子們也開始插一腳左敲又打,不甘示弱的老公也加入技術指導行列,談笑聲伴著和樂景象,這是我始料未及的甜蜜親子關係。

  雀榕對卑南族(尤其是初鹿部落)有它重要的地位,母親告訴我,每年七月收穫祭中「盪鞦韆」的鞦韆座椅就是採用「雀榕」為素材。又看到都蘭阿公的樹皮衣、樹皮帽、袋子……等等實物及課堂上,方鈞瑋與陳淑燕兩位老師述說太平洋南島語族的住民如何利用樹皮的經驗,才恍然大悟,原來它與原住民生活文化有著密切關係,也訝異自己能利用雀榕完成一件無價的束口袋。

  構樹皮是我最喜愛的素材,它的延展性相當好,看到同學所製作的帽子、燈飾…是那樣的精緻有創意,相信擺置於精品店一定是搶手貨。當女兒在樹皮上畫出美麗的公主,讓我又發現家中有個藝術人正在萌芽。


迷人的創作歷程/石靖瑋(臺東知本部落卡地布青年會成員)

  山邊、樹梢、曠野處,隨處可見的葛藤,在以往的觀念裡,就只是傳統編織取纖織布的材料之一,取出來的葛藤纖維質感令人驚奇,萬萬沒想到,葛藤製作的編籃,更是饒生野趣,雖然不能與「精美」兩個字相媲美,但是那種自然、單純而又耐看的感覺,卻是許多人所追求不到的。而藺草、鋁線、藤皮、布條的使用,也在這次的課程有了新的體認,我在後來陸續找到的一些資料當中發現,原來這種纏繞編織的方式不僅在日本民間工藝裡可見,在臺灣更是賽夏族、泰雅族的傳統編織法。

  野外的生態資源,可以做成屬於原野風情的工藝品,日子可以遠離塑料、化學合成品,讓生活多一點自然的生命力。這一次的創作學習歷程,也讓以前學的工藝技術可以融合在一起,擊出新的火花。工藝創作,是需要時間加上耐心以及非常複雜反覆的技術,並不是一蹴可及的,像是一株不起眼的葛藤,慢慢的、偷偷的,在心裡蔓生枝葉。無限蔓延的創作、空間交織、朋友交集,發現現在自己就像葛藤一般,一步步開始演繹自己的道路,慢慢開出迷人的穗狀紫色花。

珍惜祖先智慧與自然環境/胡金娘(臺東海端霧鹿部落布農族人)

  在我的記憶裡,只知道榕樹、構樹、桑樹皮柔軟些,其用途是綑綁或繫帶作用,沒料到用途特別多。在都蘭上課時,很認真的傾聽當地耆老講授樹皮工藝製作過程,才瞭解及更有興趣學習。我生處於高海拔深山裡,從小看到年老的婦女們,常以苧麻纖維為原料來製作衣服,雖然相當費功夫,但是相當有價值,因為必須經過相當繁雜的製作過程才能完成。所幸用來製作之纖維材料用途甚廣,尤其男士常於深山狩獵,獵到動物就把獸皮製作成衣物來保暖,所以極少以樹皮纖維做為製衣原料。經過此次來學習利用樹木之纖維來製作各種服飾後,更有深厚興趣。

  經過幾天學習,雖然做不出什麼成果,但在學習及應用各種方式來槌打樹木纖維,發現以不同槌打方式來槌打,可得到不同效果。在耆老所穿的服飾中,真難以置信那是以樹皮所製作的,在老師細心且耐心的指導下,對好奇之疑問就能迎刃而解。藉這機會讓更多的族群「飲水思源」,回憶祖先啟示,珍惜現有自然環境,體認祖先辛勞,傳承後代子孫,善用自然環境資源吧!

  最後,感謝史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能不斷的發掘各族群不同文化相承的教學,以交流探討學習及瞭解文化之發源地。

編製─連結
93纖維創作工藝種子教師初級培訓班成果展

展出時間:93年12月4日至94年2月27日
展出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一樓左側穿堂
相關教育活動已發布於本館網站「最新訊息」

﹙本文作者為本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及
「纖維創作工藝種子教師初級培訓班」成員﹚


▲TOP